“兼容统一、秩序与自由的价值,非平衡地利用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优点,营造出一个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共同发展”的政体。确立这种“政体形式”的法律文件最有可能是:
A.英国《权利法案》 | B.美国《1787年宪法》 |
C.法国《1875年宪法》 | D.《德意志帝国宪法》 |
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说:“革命胜利后,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新民主主义阶段,使国家实现工业化,国营经济不断壮大,待条件成熟后,再采取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材料主要表明( )
A.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势在必行 |
B.社会主义革命正在进行 |
C.社会主义改造出现过快现象 |
D.向社会主义过渡需要一个长期过程 |
《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一书记载:“1933年,工业总产值中(包括制造业和矿冶业),消费资料工业产值占70%以上,而生产资料工业产值不到30%。1936年,生产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23%,而消费资料工业产值则占工业总产值的77%。”材料反映的实质是 ()
A.消费资料的工业产值比重稳步增长,生产资料的比重逐年下降 |
B.中国近代工业结构的畸形发展,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
C.民族工业在20世纪30年代得到较快发展,但工业布局不合理 |
D.在官僚资本和外国资本的双重压榨下,民族工业发展举步维艰 |
抗战以前,全国的工矿企业80%以上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到了1944年,西南地区的工矿企业数量占整个国统区的88.63%,资本与工人数分别占93.52%和85.61%。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国民政府努力改变全国工业布局 |
B.四大家族加强了工业垄断 |
C.民族资本家将大批民营工业内迁 |
D.西南军阀加速发展自身实力 |
1940到1949年,毛泽东先后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和《论人民民主专政》三部著作。如果给这三部著作确定一个研究主题,最恰当的是()
A.中国革命道路的选择 | B.毛泽东思想正式形成 |
C.社会主义建设方针的确立 | D.人民共和国建国方略的形成 |
张之洞曾说:“今日自强之端,首在开辟利源,杜绝外耗。举凡武备所资枪炮、军械、轮船、炮台、火车、电线等项,以及民间日用、农家工作之所需,无一不取资于铁。近来各省虽间有制造等局,然所造皆系军火,于民间日用之物,尚属阙如。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下列说法符合材料原意的是( )
A.洋务派开始兴办民用工业 | B.中国民族工业开始兴起 |
C.自强的尝试宣告失败 | D.生产要满足人们的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