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中期,英国凭借其先进的科技、股份制公司制度、遍布全球的殖民地,以及强盛的海军,建立了一个以英伦三岛为中心的全球贸易网络。”这实际上说明了英国( )
A.成为了“世界工厂” | B.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
C.推行自由贸易政策 | D.最先完成了科技革命 |
佩雷菲特在《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碰撞》一书中谈到中国近代史上某事件时说:“为了挽救王朝,慈禧利用了仇外情绪……百姓中最为落后的那部分人受到文人寡头政治中极端守旧集团的鼓励而起来反抗了。”佩雷菲特表述的这一事件
A.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开始 |
B.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
C.反映了民族矛盾已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
D.是指清末的“预备立宪” |
某史学家说:“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1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平常的历史环境。内部事务万分火急,至于对西方则可以暂缓一步。”这里所讲的“西方的挑战”最主要是指
A.走私鸦片,毒害国人 | B.发动战争,瓜分中国 |
C.资本输出,垄断经济 | D.提出“修约”,扩大市场 |
清朝道光年间,湖州(在今浙江)城乡出现了一股买丝贩丝热。据《南浔丝市行》记载:“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繁华富丽压苏杭。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以下对诗文反映信息的理解正确的有 ①鸦片战争后江浙地区成为外商原料产地 ②开埠后中国丝织业得到发展 ③鸦片战争后上海逐渐成为对外贸易中心 ④中国社会第一次受到商品经济的冲击
A.①②③ | B.①②③④ | C.①③ | D.①③④ |
当《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朝官员董宗远上奏反对,他说:“国威自此拟矣,国脉自此伤矣。乱民自此生心矣,边境自此多事矣。”他反对签约的出发点是
A.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 B.维护清朝民族利益 |
C.维护国家独立自主 | D.学习西方技术 |
黄宗羲认为:“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指诸侯王国),以其可以藩屏于我也;宋解方镇之兵,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而亦可谓之法乎?”对黄宗羲这一表述的正确理解应该是
A.宣扬个人英雄史观 | B.抨击古代社会没有法律制度 |
C.主张为天下人立法 | D.蕴含近代民主法治的基本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