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对于“东北易帜”南方国民政府的态度,在1928年7月16日林久治郎特使拜访张学良的时候已经彻底揭露:林十分清晰地表达了这一立场,他说:“(南京)国民政府的外交政策同我国在东三省保卫既得权益方针是绝对不能两立的,与南方合作就无异于同我国对抗。”对于张学良易帜的谋划,日本方面的对策主旨是“坚决阻止东三省政府同南方合作”,并软硬兼施。一是向张学良强硬表示,“如果同南方妥协,将严重伤害两国关系”;一是采取收买策略,“假如张学良不倾向南方,恪守保境安民的中立态度的话,日本愿支持张学良的现在地位,并考虑协助抵抗南军的进攻”。
材料二 日本在东北易帜时间上的强硬(也是对中国内政的干涉)引起了英、美各国的不满,他们以日本干涉中国内政违反华盛顿条约,向日本政府一再施加压力,日本在野党也乘势指责田中内阁的对华政策,加强了反对田中内阁的活动,田中内阁开始陷于内外交困的境地,在国际舆论的压力和日本国内形势的演变下,1928年11月,田中不得不暂时有所收敛了对中国东北易帜的干涉,在日皇加冕典礼上,特向张学良派去的特使莫德惠等人承认东北易帜是中国的内政问题,表示:“东北易帜事,只要维持日本在满蒙的既得利益即不反对。”
材料三 12月11日,在纪念西安事变78周年之际,记者来到沈阳张氏帅府(金融)博物馆,该馆馆长郭春修介绍,在整个西安事变过程中,张学良所下的三大决心,使其成为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决心扣蒋——劝谏无效,无奈兵谏。郭春修说,1936年9月22日至12月9日,为反对蒋介石坚持剿共,在近3个月时间里,张学良连续10余次向蒋介石书谏、口谏、苦谏、哭谏、诤谏,但均无效果。对此,张学良说:“蒋先生要安内攘外,我要攘外安内。我俩冲突就为这件事。”决心释蒋——力排众议,无条件放。郭春修对记者说,三方会谈后,西安事变向和平解决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问题并没有最终解决,其焦点就是如何释放蒋介石。当时的形势十分严峻,东北军和十七路军的高级将领联名致信宋子文,表示只有蒋介石在商定的协议上签字,中央军撤出潼关,才能放蒋介石。当时,中共和杨虎城主张有条件地释放蒋介石,只有张学良坚持无条件释放蒋。在释放蒋介石的前一天,张学良召开东北军高级将领会议,他表示:“假若我们拖延不决,不把蒋介石尽快送回南京,中国将出现比今天更大的内乱,假如因我而造成国家内乱,我张学良真是万世不赦的罪人。”可以说,在释放蒋介石的问题上,张学良力排众议。决心送蒋——南京请罪,“誓所不辞”。郭春修介绍说,张学良亲自送蒋介石离开西安,并非张学良一时冲动,而是他经过慎重考虑后做出的重要决策。西安事变发生后,张学良曾表示:只要蒋领导抗日,他会随蒋赴南京请罪,“誓所不辞”。12月19日,张学良在给英国《泰晤士报》驻上海记者的电文中就说过:“当他(指蒋介石)回南京的时候,我准备跟他同去。”12月25日下午,张学良不顾众人反对亲自送蒋介石,这足以证明张学良此前所言是出于真心实意。
(1)依据材料一、二、三归纳张学良在中国近代史上的积极作用。
(2)材料三中西安事变的发生表明了什么实质问题?依据材料三中西安事变后张学良对蒋介石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张学良这个历史人物。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抗日战争 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孟子》)朱熹注:俑,从葬木偶人也。……有面目机发(使木偶活动的机关)而大似人矣。故孔子恶其不仁,而言其必无后(后代)也。(《孟子集注》)
材料二他(孔子)知道,古代传统的重建,并不仅仅是指外表上的同一,这里所倡导的是对永恒真理的温习,而不是对过去的模仿。孔子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使这些永恒的思想重放光彩。
——摘编自[德]雅斯贝斯《大哲学家》
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孔子对用“俑”随葬的态度及其理由。这反映了他的什么思想?
(2)根据材料二,说明孔子对古代传统重建的内涵。回答孔子的核心思想及其欲达到的目的。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清时,唐宋以至被称作“草市”的新型市镇得到充分发展,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市镇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过数十里。一些市镇的规模和居住人口都超过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市镇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过数十里。一些市镇的规模与居住人口都超过府县治所,这些市镇充斥着米行、布庄等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产品 ,进行深加工,吸引着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
——摘编自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文集》
材料二南雄商人以货入京,至长淮关,吏留而税之,既阅月而货不售。商人讼于官,刑部议吏罪当纪过。上曰:“商人远涉江湖,将以求利,各有所向,执而留之,非人情矣。且纳课于官,彼此一耳。迟留月日而使其货不售,吏之罪也。”命杖其吏,追其俸以偿商人。
(太祖)赦中书省曰:“朕初以边戍馈饷势民,命商人纳粟,以浙淮盐偻之,盖欲足军食而省民力也。令既数年所输甚薄,军饷不供,岂盐价太重.商人无所利而然欤?尔中书其议减盐价,俾输粟于西河、梅川,庶粮饷可给而内地之民省挽运之劳。”
——《明太祖高皇帝实录》
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况指出明清江南市镇的特点及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明太祖对商人的态度。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如何认识明初的重农抑商政策。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公元8年,西汉外戚王莽代汉建新。建国后,王莽试图缓和社会矛盾,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史称“王莽改制”。 公元9年,王莽颁布了一道著名的变法诏令:“古者,设庐井八家,一夫一妇田百亩,此唐、虞之道,三代所遵行也。秦为无道,厚赋税以自供奉,罢民力以极欲,坏圣制,废井田,是以兼并起,贪鄙生。又置奴婢之市,与牛马同栏。奸虐之人因缘为利,至略卖人妻子,逆天心,悖人伦,缪于‘天地之性人为贵’之义。……今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属’,皆不得卖买。其男口不盈八,而田过一井者,分余田予九族邻里乡党。敢有非井田圣制,无法惑众者,投诸四裔,以御魑魅。”
诏令发布后的第三年,宣布取消“王田”、“私属”制度:“诸名食王田,皆得卖之,勿拘以法。犯私买卖庶人者,且一切勿治。”
——《汉书 ·王莽传》
(1)根据材料指出王莽改制的目的。并概括公元9年王莽变法诏令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王莽改制失败的主要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0年7月13日至7月30日,国际足联决定在乌拉圭举办第一届世界杯。但在临近开幕的2个月,欧洲没有一个国家申请参与比赛。后来经过雷米特(Jules Rimet)会长展开积极的外交活动,四支欧洲球队——法国、比利时、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于6月21日从欧洲启航,途经好望角并于29日抵达里约热内卢,在那里他们与巴西队汇合后重新起程,终于在7月4日来到了乌拉圭首都蒙得维的亚。
材料二
届数年份举办地参赛球队数
1 1930 乌拉圭 13
2 1934 意大利 16
3 1938 法国 15
5 1954 瑞士 16
9 1970 墨西哥 16
12 1982 西班牙 24
15 1994 美国 24
16 1998 法国 32
19 2010 南非 32
20 2014 巴西 32
——《足球简史》
材料三比赛结束了,比赛结束了。第二十届世界杯的冠军已经产生,德国队他们在1990年之后,时隔24年之后再次获得了世界杯冠军!德国队本届比赛的踢法充分的发挥了团队的战斗力,他们每个位置分工合作,既要精诚团结,又要独当一面,每个个体的队员都有出色的专项位置技术,同时,他们和周边的同伴也能够产生高效的呼应,建立在完备的个人能力上的高效团队足球,他们几乎把每个人都融入了集体,无法找到明显的漏洞,这样的作战模式就如同一架精密运转的的机器一样呼啸而来,所向披靡。勒夫和他的团队在简练高速的运作过程当中生产出了最佳的作品,同时德国人严谨谨慎的性格也为这种踢球提供了最好的基础。可能有些人不喜欢德国队踢球的特征,但是你无法不佩服他们,德意志战车真是名不虚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一届世界杯欧洲球队参赛不积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世界杯参赛球队数量变化的总体趋势。试从经济方面分析这一趋势出现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目前这支德国队的技战术特点。分析这种技战术特点的推崇与工业革命的关系。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十一五”规划,见证了新中国的发展历程。变化的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是我们党执政治国方略的日益完善,是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是民众生活的巨大改善。下面是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
“一五”1953-1957:工业增速 超英赶美
“二五”1958-1962:大跃进 大倒退
“三五”(1966—1970):三线建设 备战备荒
“四五”(1971—1975):严重失控 调整战略
“六五”1981-1985:走向改革开放
“七五”1986-1990:改革 闯关 治理 整顿
“八五”1991-1995:邓小平南巡改革潮涌
“九五”1996-2000:宏观调控 经济着陆
“十五”2001-2005:指令计划退场,市场配置资源
“十一五”2006-2010:改革开放 坚定不移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其中两个五年计划,概括其特点并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评析。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