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唐长安城由外郭城、宫城、皇城3部分构成。外郭城是一般群众与官僚的住宅区和商业区。南面是皇城,为中央衙署所在地。宫城居全城北部正中,为宫殿区,是皇帝及后宫人员的住处。城内百业兴旺。北宋东京城基本上继承了隋唐以来的传统,有三重城垣围护,外城为商业区和居民区;内城坐落在外城的中央,亦为商业与居民区,皇城在内城的中央稍偏西北。在城市发展上,东京城最重要的变化,是坊市制度的崩溃,随着东京商业贸易的迅速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加,商业活动已不限于东、西两(市),而且三鼓以前的夜市已经合法,市制开始崩溃。
——宁欣《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城墙》
材料二 英国的城镇化坚持以城乡规划为主体的公共干预政策。英国在城市化初期,由于人口和产业活动的迅速集聚而城市缺少必要的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致命疾病的流行。自19世纪中叶起,英国通过了一系列的法案,对环境卫生问题进行管理。1909颁布的《住宅与规划法》成为世界上第一部城市规划法,标志着规划成为重要的政府管理职能和引导城镇化进程的公开政策。1936年,伦敦郡通过了“绿带开发限制法案”,由伦敦政府购土地作为“绿化隔离带”引导城市建设开发,减少对乡村环境和利益的损害。
——周天勇《中国向何处去》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合理利用了东北、华东、华北等经济发达、解放较早的地区的经济优势,对原有的城市进行了彻底的改造。变单纯的消费城市为生产、生活协调发展的城市.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心,缓和了城乡矛盾,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党和政府采取了正确的城市工作方针和政策,医治城市的战争创伤,促进了城市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到l957年5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从l949年的98个增加到l40个;另外中西部也兴起了一系列工业城市,如郑州、包头、兰州、西安、成都等。
——宁克平《城市和人•中国城市化进程及其对策》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唐朝长安与北宋东京布局上的共同特点。并分析北宋东京坊市制度崩溃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及初期存在的主要问题
(3)依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城市化进程取得的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困难
知识点: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商业发展的基本要素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推动世界文明演进的主要力量。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二战后兴起的新技术革命使人类的劳动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社会从以体力劳动的解放为标志的工业革命时代,过渡到以脑力劳动的解放为标志的信息革命时代……人类从直接参与生产过程转变为控制生产过程。劳动者的素质逐步从体力型、文化型发展为科技智能型。
材料三 1961年4月12日,苏联发射了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宇航员加加林在太空遨游108分钟,绕地球一周后安全返回地面。1969年7月16日,“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从肯尼迪航天中心升空。7月21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在月球上留下人类的第一串脚印,7月25日平安返回地球。
材料四 1967年,加拿大传播学家M.麦克卢汉在《媒介即信息》一书中首次提出:“随着广播、电视和其他电子媒介的出现,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骤然缩短,整个世界紧缩成一个‘村落’——地球村的概念由此产生……地球村的概念也同样意味着全球是一个有机的系统,而不只是两百多个国家与大区的拼盘。”
——《令世界震惊的奇迹:团结就是力量》
请回答:
(1)有人认为:从生产力角度看,材料一的两位科学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时代的发展。这种观点是否正确?说明理由。(5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二战以来高科技是如何改变人类的劳动方式的。(5分)
(3)根据材料三,说明20世纪60年代以来科技发展呈现的新特点。(5分)
(4)根据材料四,分析“地球村”的特点。列举近代以来的三次科技革命中,对“地球村”的形成起直接推动作用的科技发明各一例。(5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这种氛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十八世纪占支配地位的观念:科学方法是研究社会活动和自然现象的惟一可行的方法。由于具有自然属性的世界正被人认识,因此启蒙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这已成为一种共识。
——[美]罗伯特· E· 勒纳《西方文明史》
回答:
(1)依据材料一,分析启蒙运动的起因。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时期“理性”思想的变化。
材料二孟德斯鸠: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单独委托给一个人、几个人,或少数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为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机制,其中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相互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伏尔泰: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踢马刺吗?……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是平等的。……除了法律以外,不依赖任何别的东西,这就是自由人。
(2)依据材料二,归纳两位启蒙思想的主要思想,并分析其意义。
材料三人人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而不论其出身。人们应自由订立社会契约,组成国家。社会中应有“共同意志”,人人遵守。社会契约就是共同意志的体现,代表所有人的权利与自由。这是至高无上的人民主权,不可侵犯,不得转让,不受限制,不准分割。为维护这一主权,必须使人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包括立法、司法、守法、受法律保护和受法律制裁各方面的平等。政府官员只是人民委派的工作人员,不享有主权。随着政府职位诱惑力的加大,人民应采取更有力的监督手段。人们在行使自由权时,绝不允许损害他人的自由,否则他自身也就不自由了。这时,共同意志就要通过法律手段制裁他,“强迫他自由”。
——卢梭《社会契约论》
(3)依据材料三回答,卢梭在国家学说、人权学说、法治学说诸方面,各提出了什么主张?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初西方文学对启蒙思想家“理性王国”的反应如何?

观察下列图片和材料:
材料一  毛泽东诗《七律·长征》手迹

图一
材料二 毛泽东诗《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书法作品

图二
请回答:
(1)图一反映的是何种书法作品?(3分)
(2)图二属于何种书法?这一书法作品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在何年何月何日?其最重大的影响是什么?(7分)
(3)中国汉字从商朝开始,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请简单概括其发展趋势。(9分)
(4)结合所学知识,请对中国书法艺术进行简要评价。(6分)

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在中国古代的不同时期,儒学思想家们不断对其进行新的阐释,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使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朱熹认为:“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王阳明认为:“心即是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教第一要义。”
材料三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
——摘自《朱文公文集·答张敬夫》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西汉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说明朱熹和王守仁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别?指出两者所属的哲学流派。
(3)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发展到新的阶段,其最突出的思想主张是什么?结合材料三概括指出这种思想主张在政治、经济方面的具体表现。

1600年,意大利著名哲学家、天文学家布鲁诺被教会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1602年,明末思想家李贽在狱中自尽身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之是非,初无定质。……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也。若失却童真,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见:见识)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见尽长,女子见尽短,又岂可乎?
——李贽《焚书》
材料二李贽虽在麻城,但有无数来自各地的追随者,几使麻城一境如狂,他的“异端”思想由此广泛传播。与此同时,麻城乃至京城的保守势力对李贽的迫害也逐渐升级,……最终经神宗御批,以“敢倡乱德,或世诬陷民”的罪名逮捕下狱,并焚毁其著作。不愿屈服的李贽在狱中赋诗:“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我今不死更何待,愿早一命归黄泉。”随后自杀身亡。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布鲁诺指出宇宙是无限的,地球仅仅是无限宇宙中的一个微尘。地球绕太阳转,而太阳也不是静止不懂的。他认为宇宙是一个统一的物质世界,有它自己的客观规律,并不像教会所说的服从上帝的意志。这就彻底否定了教会的宇宙观。天主教会宣布他为“异教徒”,开除教籍,布鲁诺被迫长期离开祖国。1592年,他一回到意大利,即陷入宗教裁判所的毒手,监禁达七年之久,但他始终不放弃自己的学说。当宣布要处死他是,他说:“你们宣布判决书时,要比我听到判决更感到害怕。”
——摘编自刘明翰主编《世界通史-中世纪卷》
(1)据材料一概括李贽的基本主张,指出这些主张产生的时代背景。
(2)据材料指出布鲁诺和李贽被视为“异端”的相同原因及他们临终表现的相似之处。
(3)有学者认为,李贽的著作尽管在当时影响很大,但并没能在历史上开拓出一条新路。结合明清之际中国社会的实际状况,从政治、经济和思想三方面予以说明。
(4)结合16世纪欧洲社会各方面的变化,谈谈你对材料三中布鲁诺“你们宣读判决书时,要比我听宣判更感到害怕”这句话的理解。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