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校学习小组以“20世纪初中国的新式学校”为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研究过程中使用了以下材料,得出了相关结论。
材料
甲:摘自《中华民国文化史》,据清末学部与民国初年教育部统计资料,全国新式学校发展状况绘制下表:
年份 |
学校数(所) |
学生数(人) |
光绪三十三年(1907) |
37888 |
1024988 |
光绪三十四年(1908) |
47795 |
1300739 |
宣统元年(1909) |
59177 |
1639641 |
民国元年(1912) |
87272 |
2933387 |
民国二年(1913) |
108448 |
3643206 |
民国三年(1914) |
122286 |
4075338 |
民国四年(1915) |
129739 |
4292251 |
乙:文凭的变迁折射出了中国社会生活的历史变迁。下面收集的两张毕业证照(旧纸片上的中国生活图景:百年证照)都是宣统三年(1911年),左面的是“山东省登州府黄县中区公立两等小学堂”的,右面的是“吉林法政学堂”的,其中吉林法政学堂毕业证上信息中,包括了毕业生的身世上溯到了曾祖一辈,也包括了毕业考试学科:人伦道德、刑法、历史、地理、日文、西洋文等。最终成绩是毕业考试、平时测试以及考勤等各方面的综合结果。
丙:20世纪初中国的两年学制: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清政府在张之洞等人的主持下,颁行了《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是中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现代学制,规定了立学宗旨:“至于立学宗旨,勿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瀹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
1911年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壬子癸丑学制》,公布了“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主义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的民国教育方针。
结论:
①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教育新旧交替、中西合璧,保守和进步共存。
②教育发展是社会发展进步中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也是在不断否定中进步。
(1)材料甲、乙各属于哪类史料?研究该课题时,如何合理使用?
(2)据材料乙,联系相关史实概括指出学习小组得出结论①的依据。
(3)据材料丙并结合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发展,对结论②加以阐述。
当前各大网站对林则徐这一人物进行了激烈的争论。一种观点认为,林则徐不是民族英雄,相反,他是中华民族的罪人,理由是林则徐没有用和平的方式解决中英矛盾问题,而是一步一步把中国推向了战争,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林则徐的禁烟运动,中国就不会发生鸦片战争,也就不会出现中国近代史的灾难。另一种观点认为,英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本性导致了鸦片战争的爆发,而清政府的腐败使鸦片战争当中中国战败,也就是说,如果林则徐不被撤职查办,中国就不会战败,也自然不会出现中国近代史的灾难。
你同意这两种观点吗?请选择其中一种观点,并结合相关历史知识说明你的理由。
变式二:有人认为:自古至今,中国的对外交往和对外开放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时期:从汉朝到明朝前期为半开放时期;明朝中后期和清朝为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时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主动开放时期。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第一个时期中国对外交往的特点。
(2)中国古代由基本开放到闭关的主要原因和影响各是什么?
(3)我国现阶段对外开放和清朝后期对外开放最根本的不同点是什么?
(4)从闭关和开放的不同影响中你有怎样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叛党(太平军)正在帝国心脏区域迅速无阻地进展中,目前这已使南京与北京同受威胁……大不列颠一国,或是在中国海拥有舰队的三个外强联合起来,去制止这个毁灭性的战争,趁(中国)皇帝还据有能够缔结条约的地位时,向他取得这种干涉的报酬……我坚决相信无限制进入内地和沿海一切口岸,在北京建立直接外交关系,以及鸦片的合法化,都是当前可以获得的权益,并且,满可以在今后两个月以后,用正式条约获致之。
———《阿礼国上文翰机密报告》(1853年3月3日)
材料二:局势一天一天变化,如果叛军再有很大的进展,北京朝廷就会四处寻找外国援助的,除非政府用大力振奋起来,我看不出政府怎样才能支持下去。……如果反叛运动表现出任何复兴帝国的征象,或是有了定型政府的保证,那么让他们去搞是好的,然而不幸他们无此表现。因此事情就成为简单的选择问题了。是等待事情发展到一个不可知的结果呢,还是稳定现状?如果选取前一条路,现在我们的生意已经全盘陷入危险的境地,商人利益已经破灭了;如果选取后一条路,则这个灾难深重的帝国还有一线希望恢复其安全与和平,我们的生意也可望受到保护。
———《罗伯逊致阿斯登》(1861年5月10日)
材料三:这一场斗争(慈禧太后与辅政八大臣)的关键,主要看这一年我们和恭亲王交际中给他的印象如何而定。幸运的是,恭亲王依赖他自己对我们的观察和经验所获得的结论……全向太后保持,我们在此并无可怕之处,这方面他对太后之回京负完全责任。为了顺从恭亲王的意思,并证明我们是准备帮他把皇帝从那恶党徒手里解救出来的,我和我的同僚们曾注意防止外国人冒犯皇帝一行人入京时的行列。今附送恭亲王照会,他通知我已被任为首揆,仍负责外交事务,我给他的回文亦附来,回文的措辞是有意给他撑腰的。
———《英国派驻清政府公使致英国外交大臣的信》(1861年11月12日)
请回答:
(1)从材料一看,英国官员主张对中国采取什么政策?
(2)从材料二看,英国官员此时主张对中国采取什么政策?为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英国对中国发生的事件采取什么政策?它产生了什么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大贵族的所有利益已经在下院得到很好的代理……工业和商业的利益却几乎全无代表!他们是国家最重要的利益所在,是国家财富和力量的源泉。相比之下他们代表不足,而和国家的累赘(指贵族)有千丝万缕的每一项利益,却被代表得足而又足。
——选自《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探源》
请回答:
(1)这段话的中心主张是什么?
(2)它反映了英国哪一次改革的要求?
英国历史学家将1688年宫廷政变称之为“光荣革命”的最主要原因是
A.政变是辉格党和托利党的联合行动 |
B.政变是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的妥协 |
C.没有经过大的流血而获得成功 |
D.标志着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统治的最终确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