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宋元时期是我国封建文化高度繁荣的时期,随后14——17世纪欧洲也出现了文艺复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元时期)由于所有的官员和富商也住在城市里,……高雅文化自然因此也大大都市化了,其口味与心态都具有市民化的特征。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1)结合史实指出材料一中“高雅文化市民化”在宋元时期的主要表现。再举一例文艺复兴初期最具代表性的世俗化文学作品。
材料二 宋代时,一个以拥有土地为特征的地主阶级——特别是中小地主阶层发展壮大起来,这些人经济地位高,物质生活优裕,对文化的要求高。……由于土地制度的变化,宋元时期的文化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整个社会的文化素质提高了。
宋元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从《东京梦华录》中可以看到这时期城市繁荣的梗概。它使宋元社会的许多方面增加了新因素。……
——从《东京梦华录》看北宋汴京的城市经济
(2)据材料二分析宋元科技文化繁荣的原因。与之相较,促成文艺复兴兴起的文化因素有哪些?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亚非拉美文学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中国外语教育发展的进程也是中华民族融入世界文化主流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637年,有记载的英国最早来华的商人,通过一位懂得中葡语言的通事(注:翻译人员),与中国人打交道。1699年,英属东印度公司在广州设立商馆,英国致力于打开中国市场。18世纪上半叶,随着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的增加,广州英语开始“稳步而迅速地取代澳门葡语而成为中外贸易不可替代的国际通用语”。从l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广州英语在中国南方口岸发挥着贸易通用语的主导作用。19世纪前期,以汉字注音的广州英语词汇读奉或手册商务英语教材纷纷出现。如《红毛买卖通用鬼话》《通商指南》
《华英贸易字汇》等。
——莫再树《晚清商务英语教学源流考镜》
(l)依据材料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广州英语”流行的历史现象。
材料二 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后,恭亲王奕诉上奏:“与外国交涉事件,必先识其性情,今语言不通,文字不辨,一切隔膜,安望其能妥协!…‘欲悉各国情形必先谙其语言文字,方不受人欺蒙……中国迄今无熟悉外国语言文字之人,恐无烈悉其底蕴。”李鸿章也指出:“互市二十年来……中国能通洋语者,仅持通事。凡关于军营交涉事务,无非雇觅通事往来传话,而其人遂为洋务之大害。…‘彼西人所擅长者,推算之学,格物之理,制器尚#-之法无不专精务实……越能尽阅其未译之书,方可探赜索隐,由粗显而入精微。果有精熟西文青转相传习,一切轮船火器等巧技,当可由渐通晓,于中国自强之道似有裨助。”自1861年至1864年,清政府先后设立了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和广州方言馆等一批培养外语人才的学校。
摘编自夏东元著《洋务运动》
(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创办外语学校的意图。与材料一相比,近代外语教育有何变化。

中国是目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人口的发展同中国社会的发展一样经过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口与政府管理
材料一《商君书》记录了商鞅与其他法家的思想,其中《去强》一篇中说:欲使国家富强,必须详细了解国内成年男女、年老和弱小者、官员和士兵、以游说谋生者及从事工商业者等的数量。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变法的重点内容之一就是对户籍制度进行了整顿:“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摘编自游相录《秦户籍制度探究》
(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整顿户籍制度的目的和措施。


(2)依据图1-图3和所学知识,说明各时期江南人口变化的状况,并分析其原因。
备注:图1-图3每一幅图中,颜色越深表示人口密度越高。
人口与职业
材料三开埠以后,上海城市进程使各种专门职业相应出现。19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上海出现了一些凭藉新式职业谋生的市民:洋行雇员、进出口商店伙计、银行、海关、电报、邮局、铁路系统职员等。19世纪七十年代后,随着缫丝、轧花、纺织工业的兴起,上海产业工人FA.伍迅速壮大。1895年,在外商船厂的机器工人约5000人。上海产业工人队伍在国内长期保持着最为集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摘编自张仲礼主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人口的职业结构所反映的近代上海经济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其原因。

发展政治制度,既不能割断本国历史,也需要借鉴外国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221年秦姑皇统一六国,除京畿附近由中央内史直接控制外,其余地方在初并天下时分为36郡。汉初约有60郡,其中诸侯王国共占有40余郡,包括原秦王朝东部的大部分地区。诸侯王国“外有君臣之名,内有敌国之实”,汉天子所领仅15郡。汉武帝以后,郡不断扩大,至西汉末年大郡领县30-50个,而诸侯王国,大国最多领10余县,小国仅3-4县,政治上的特权也被取消,诸侯王只能“衣食租税”而已。郡与国属同一级行政区,往往郡国并称,实际郡大于国。
---摘编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秦汉时期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
材料二宋王朝建国的特殊性,使宋太祖为了避免五代以来的教训进行了比较大的官制改革,尤其是制约机制的设计相当完备.就其设官分职达到的相互维系、牵制之功能厦缓解冲突而言无疑是成功的;就其行政效率来看,却是不成功的。
---摘编自王志立《北宋官僚制约机制产生的背景》
(2)依据所学知识,结合史实说明宋朝初年政治制度改革的“成功”和“不成功”。
材料三多年以来,对清末宪政的过程与结果总体评价不高:认为清末宪政是由清政府导演的一场政治骗局,并随着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代之以民主共和政府,于是更加认为清末宪政是清政府力图挽救危局的最后表演。但无法抹杀一个基本事实,清末宪政运动中出现的《钦定宪法大纲》、资政院与咨议局、责任内阁都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新生事物, 20世纪中国法律和司法制度的基本框架是由清帝国在最后10年中奠立的.清末宪政运动可以看作是由中央政府主导,地方督抚、绅商积极参与的一场辐射全民的近代民主政治思想的启蒙。
---摘编自张华《清末宪政的成就及宪政道路的反思》
(3)概括材料中关于清末宪政运动的两种不同评价。你如何看待这两种评价?

近代以来,大国关系错综复杂,意识形态斗争持续不断。
请阅读以下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尼克松的两段讲话:

1960年11月4日,“我明确地表示我反对给共产党中国外交承认。我同样反对共产党中国加入联合国。美国不应该尊敬一个不热爱和平的‘海盗’式国家。”
——纽约《每日新闻》
1972年,“多年来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态度是主席和总理全然不能同意的。把我们带到一起来的,是认识到世界上出现了新形势。”
——《尼克松回忆录》节选


材料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争斗了一个世纪,没有胜利者,都在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社会主义在追求社会公正问题上有探索,资本主义在实现经济效率问题上有成就,两者必须结合,合成一个新东西,才能建成一个现实的、缺陷最少的社会。这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博弈了一个世纪得出来的共同结论。
——辛子陵《20世纪下半叶中美苏三国志》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美国对华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变化的原因?(4分)
(2)列举史实说明“近代以来中国既有被美国侵略的痛苦,也有对美国民主共和政体的效仿;既有与美国的合作又有与美国的对抗。”(4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在追求社会公正问题”进行了哪些政治探索?(3分)请用史实说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经济上是如何“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的。(2分)

15至20世纪,人类历史的发展在经济领域经历了重大转变,其中货币流通、世界市场、国际贸易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13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始自晚明(15世纪后半叶到17世纪前半叶),社会转型最重要的标志之一是白银的货币化。……货币经济的扩大发展,在中国和西方几乎是同步的
——《晚明社会变迁研究》
材料二 在19世纪50年代~60年代,卷入世界市场的大多是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它们共同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英国。英国消费它们的原料,同时供给它们必须的工业品。从1870年至1913年,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这说明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都加强了。其中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19%,美国12%,德国13%,法国9%。
——马世力《世界史纲》
材料三 “白银的世界货币中心地位在世界上持续了几个世纪后逐渐被黄金取代。……二战后,美国把黄金与美元挂钩,创立起“美元帝国”。
——寇玉琪《货币:统治世界的终极武器》
回答问题: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明时期,西方国家“货币经济扩大发展”的经济和文化因素。(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世界贸易的特点。(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期英国能主导世界市场的政治、经济原因。(2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元帝国”得以建立的时代背景。(2分)并指出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为规范世界市场秩序做出了哪些努力?(2分)
(4)“正如历史学家所知道的,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组建一个世界,……人们甚至丝毫没有想到,也许还有另一条相反的道路,也是世界创造了欧洲”。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