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下列操作及现象,判断所得结论正确的是( )
序号 |
操作及现象 |
结论 |
A |
将0.1 mol·L-1氨水稀释成0.01 mol·L-1,测得pH由11.1变成 10.6 |
稀释后NH3·H2O的电离程度减小 |
B |
常温下,测得饱和Na2CO3溶液的pH大于饱和NaHCO3溶液 |
常温下水解程度: CO32- >HCO3 - |
C |
向25 mL冷水和沸水中分别滴入5滴FeCl3饱和溶液,前者为黄色,后者为红褐色 |
温度升高,Fe3+的水解程度增大 |
D |
溴乙烷与NaOH乙醇溶液共热产生的气体直接通入KMnO4酸性溶液中,溶液褪色 |
产生的气体为乙烯 |
在一定温度下,容器内某一反应中M、N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
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B.t2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达到平衡 |
C.t3时,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 |
D.t1时,N的浓度是M浓度的2倍 |
下图装置堪称多功能电化学实验装置。下列有关此装置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若X为铜棒,Y为硫酸铜溶液,开关K置于M处,铜棒质量将增加,此时外电路中的电子向铜电极移动 |
B.若X为铜棒,Y为硫酸铜溶液,开关K置于N处,铁棒质量将增加,溶液中铜离子浓度将减小 |
C.若X为锌棒,Y为NaCl溶液,开关K置于M处,可减缓铁的腐蚀,这种方法称为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 |
D.若X为碳棒,Y为NaCl溶液,开关K置于N处,可减缓铁的腐蚀,溶液中的阳离子向铁电极移动 |
两种气态烃的混合气体共1mol,在空气中燃烧得到1.5molCO2和2molH2O。关于该混合气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定含甲烷,但不含乙烯 | B.一定含乙烷,不含甲烷 |
C.一定是甲烷和乙烯的混合气体 | D.一定含有甲烷,不含乙烷 |
短周期元素X、Y、Z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Y、Z三种元素中,X的非金属性最强 |
B.X的单质的熔点比Z的低 |
C.Y的最高正化合价为+7 |
D.Y的氢化物的稳定性比Z的弱 |
已知可逆反应:N2(g)+3H2(g)2NH3(g)△H=-92kJ·mol-1下列关于此反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加压可使该反应的反应速率变大 |
B.升高温度,该反应的正、逆反应速率均变大 |
C.将1molN2和3molH2混合进行反应,反应完成时放出的热量为92kJ |
D.单位时间内生成1molN2,同时消耗3molH2说明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