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公元2世纪到7世纪东传的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融合,还是起始于西汉“丝绸之路”上的东西方文化交流,无不证明中华民族始终在吸纳异质文化,同时也在感染异地文化,从而造就了几千年的多样文化共生并存、相辅相成的融合态势。材料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有( )
①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②文化交流导致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③中华文化具有很强的国际影响力
④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种说法属于( )
| A.主观唯心主义 | B.客观唯心主义 | C.机械唯物主义 | D.辩证唯物主义 |
熊猫是我国的国宝。世界上有棕色熊猫吗?有人说,没有,因为我至今只看到过黑白熊猫,从未见过棕色熊猫。下列说法与这种做判断的方式一致的是()
①事物是感觉的集合②事物是理念的影子
③世界是不可认识的④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 A.①② | B.②④ | C.②③ | D.①④ |
“哲学家并不像蘑菇那样是从地里冒出来的,他们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人民最美好、最珍贵、最隐蔽的精髓都汇集在哲学思想里。”马克思的这一观点告诉我们()
| A.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实践活动 | B.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
| C.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 D.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
著名画家葛庆友指出,画画和其他任何艺术形式一样,都要哲学思辨,“黑与白,直线与斜线,点与面……绘画中蕴含了很多对比和冲突;不懂辩证法的画家,是创作不出好的作品的”。材料体现出了()
| A.哲学思辨与艺术创作相互促进 |
| B.哲学思辨产生于成功的艺术创作 |
| C.哲学可以为艺术创作提供方法论指导 |
| D.哲学决定我们思维品质的形成与提升 |
一位网友说:“《舌尖上的中国》不只能让人看饿了,更能让人看哭了。”饿是因为美食,哭是因为勾起乡情。这说明传统文化()
| A.展现厚重的文化底蕴与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
| B.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道德伦理 |
| C.符合杜会发展要求,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 |
| D.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格,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