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英国的立法机构中的代表权是合法政府的基础……当既定法律提出时,君主不得自始就拉做变动,但可以同意或反时由两院提出和赞同的变动。而且,没有行政机构的同意,立法机构亦不得剥夺目前行政机构依法获得的任何权力。由此可见,英国政体实有优越之处,它使各方面互相牵制。
(1)据材料一,概括英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征。
材料二 (英国)威士敏士达寺是十一世纪爱德华忏悔王创建,到今将近千年,累代皆有增修。录奇的是把各时代的款式,合冶一炉,几乎成了千年来建筑术的博览会。……他们无论政治上、法律上、宗教道德上、风俗礼节上,都是一部分一部分地蜕变,几百年前和几百年后的东西,常常同时并存,却不感觉有一些矛盾。
——梁启超等著《他城》(中国文化名人眼中的外国名城)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英国在近代政治制度创新上是如何“一部分一部分地蜕变”的?
材料三 美国联邦党人当年沙及政治制度的基本精神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两个字—“有衡”。政治制度的“有衡”包括两层涵义:其一,不同权力之问的相互制衡;其二不同利益之间的相互均衡。
——《论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
(3)据材料三,结合美国的政治制度,列举“有衡”的具体表现。
材料四 第十一条 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香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以帝国的名义室战与媾和。
第十五条 联邦议会的主席职位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皇帝任命的帝国首相。
——《德意志帝国宪法》
(4)据上述材料分别概述英、美、德三国议会在国家政权体系中的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伏尔泰去世后,他的棺木上刻了这样一行字:“他拓展了人类精神,他使人类懂得,精神应该是自由的。”
材料二卢梭的棺木中伸出的一只手,握着一支火焰浓烈的火把。这支火把很快就点燃了巴黎乃至世界.
请回答:
伏尔泰和卢梭都是欧洲启蒙运动的领袖人物,请选取一段材料谈谈你对伏尔泰或者卢梭的评价和看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用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材料二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汉代以后,儒学几经变化,礼教德治的精神始终一贯,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宫便殿奏礼》
材料四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明·李贽《藏书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出孔子的思想主张,结局如何并分析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西汉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三、四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4分)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儒家思想地位和作用的认识。(4分)
(15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甲午战争后中国铁路事业格局一变......至1911年,中国共修建铁路8200千米,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筑的铁路占46%,贷款修筑的铁路占40%,中国人自建铁路仅1200千米,占总比率的14%。
材料二著名教育家罗家伦在谈到詹天佑早年决心投身铁路事业时说:“我们应当回想那时侯中国的朝廷、社会是如何的保守愚蒙,对于新器新知是如何的深闭固拒。光绪二年(1876年),詹氏虚年16岁,正进到美国纽海芬的海滨中学读书的时候,国内由吴淞通到上海的小铁道,方才行车,当地读圣贤书的士绅,领导着愚昧的民众,认为这件怪东西破坏了风水,危险到生命,居然把它全行拆毁,并且主张要把铁轨投入海中。在国内这种昏暗的气氛之中,这个聪明却是不善言辞的孩子,居然去学这套万人咒骂的东西,不为动摇。回国以后,也决不改业,专心致志要为中国建筑重要的铁路路线而努力。在伶俐的人看来,以为'其愚不可及也’,在这位笨人则以为‘愚公移山’是可能的。”
材料三“如果京张铁路工程失败的话,不但是我的不幸,中国工程师的不幸,同时带给中国很大损失......因为中国工程师将不会再被人们所信赖,在我受命担任此工作前,甚至出任之后,许多外国人公开宣称,中国工程师绝不可能担当如此艰巨的重任......”
——詹天佑给美国老师的信
请回答:
(1)阅读材料,概括阻碍近代中国铁路事业发展的因素有那些?
(2)结合材料,谈谈周恩来为什么称赞詹天佑是“中国人的光荣?”
【近代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夫西人设立新闻纸馆,上以议国家之得失,下以评草野之是非,可以知四方之物价,可以悉外国之情形,原为有益之举。今宜仿而行之,惟不准议朝廷得失。凡外国物价,外国情形,及中国人而被外国人欺凌者,或传教不公道者,皆可写入新闻纸,布告各国,咸使闻知,使归曲于彼;且以见中国百姓痛恨洋人,必将激而生变。庶彼君臣闻之,惕然知惧,必饬令彼国公使领事,自行约束。
——《李鸿章附呈潘司丁日昌条说》(1867年)
材料二 19世纪70年代后,维新派开始办报。他们在办报实践中提出,报纸必须“宗旨高而定” ,“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严复强调办报须“一举足不能无方向,一著论则不能无宗旨”。有维新人士倡言:“无古今中外,变法必自空谈始。故今日中国将变未变之际,以扩张报务为第一义。阅报之多寡,与爱力之多寡有正比例;与阻力之多寡有反比例。”梁启超提出:“所贵乎报馆之著述者,能以语言文字开将来之世界也。”并说:“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导端也……阅报愈多者,其人愈智;报馆愈多者,其国愈强。”
——摘编自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
(1)比较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洋务派与维新派在办报宗旨、任务、目的方面的认识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变法前报纸在推动近代中国民主进程中的作用。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元朝时期为了更好地管理西南民族边境地区,政府就任命当地的有威望的民族首领管理民族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上层精英分子担任首领管理本辖区的事务,形成土司制度。(土知府、宣慰司合称)
明清时期,由于我国西南边陲地方的内部以及民族之间的矛盾和问题层出不穷,而且各民族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导致西南边陲地区社会不稳定。
雍正二年,皇帝给四川等地的督抚上谕中说:“朕闻各处土司鲜知法纪,所属土民,每年科派,较之有司征收正供,不啻倍蓰,甚至取其牛马,夺其子女,生杀任情。土民受其鱼肉,敢怒而不敢言”,要求他们加强对土司的管理。到雍正四年(1726年),云贵总督鄂尔泰上奏,建言改土归流,并拟定了实施方针:“计擒为上策,兵剿为下策。令自投献为上策,勒令投献为下策。”对于投献者,“但收其田赋,稽其户口,仍量予相赡,授以职衔冠带终身,以示鼓励。”在雍正帝的指导下,鄂尔泰、哈元生等督抚努力推行改流政策,到雍正八年(1730年),云贵地区基本完成了改土归流。整个改流的地区,以贵州涉及的最广泛,它新设的州县竟相当于原有州县的面积。
——摘编自王显非《清朝雍正时期改土归流政策的目的及影响》
(1)根据材料,分析雍正帝在西南实行改土归流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鄂尔泰对改土归流政策实施的特点及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