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是一部专论清末民初中国经济史的学术专著。该书在论述中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同时,也阐述了“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精神”。这种中国特色的产业革命精神应该在于追求( )
| A.完成工业化 | B.发展资本主义 |
| C.实现民族独立 | D.实现民主政治 |
有一部记录新中国外交历程的纪念光盘,共十二集,每一集的标题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外交特点。其中集中反映20世纪后半期中美关系特点的标题是
A.“分道扬镳 ”、“冤家路窄”、“峰回路转” |
B.“一往情深”、“患难与共”、“情深意长” |
| C.“求同存异”、“风云突变”、“重归于好” | D.“若即若离”、“冰释雪融”、“锦上添花” |
在纪念周恩来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胡锦涛指出:“他博大精深的外交思想、丰富多彩的外交实践、独具一格的外交艺术和外交风貌,在国际社会为党和国家赢得了很高的声誉。”下列各项不属于周恩来外交思想或外交实践的是
| A.提出“一边倒”外交方针 | B.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 |
| C.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D.1955年出席万隆会议 |
有人这样评价当今世界:“当今世界,巨人林立,美国是萎缩的巨人,日本是独脚巨人,俄罗斯是生病的巨人,欧洲是缺乏凝聚力的巨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如果说这一评论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概括性,说明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的基本特点是
| A.当今世界是美、日、欧、俄、中共同主导的多极世界 |
| B.众多“巨人”的出现标志世界多极化格局的最终形成 |
| C.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开始呈现多极化趋势 |
| D.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正在发展之中,而且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
下图是1949—2008年中国与外国建交情况曲线图。在下列各项中,建交最高峰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新中国在万隆会议上赢得尊重 |
| B.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 |
| C.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
| D.文化大革命扩大中国的政治影响 |
国民党《中央日报》就国共关系某一事件的影响评论道:“这一结果固然还有不能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内战之不致发生,却已有确实的保障。”这指的是
| A.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 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
| C.达成《国内和平协定》 | D.《双十协定》的签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