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小麦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图的左下角有一实线为我国春小麦与冬小麦在地域上的分界线,影响其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 A.土壤 | B.地形 | C.降水 | D.热量 |
东北小麦比南方小麦营养价值高的主要原因是( )
| A.品种优良,精耕细作 | B.生育期长,光照充足 |
| C.生长期长,日温差大 | D.土壤肥沃,降水丰富 |
下图示意某国部分地区的地形(a)和人口密度(b)。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M、N、P、Q四地中,降水量最多的是()
| A.M地 | B.N地 | C.P地 | D.Q地 |
影响L地人口稀少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地形 | B.纬度位置 | C.洋流 | D.距海远近 |
图示地区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 A.商品谷物农业 | B.乳畜业 | C.大牧场放牧业 | D.游牧业 |
图8为欧洲四种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图,图9是该区域某种农业地域类型的经营方式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若图9中箭头线q表示产品流量最大,则该经营方式对应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 A.a | B.b | C.c | D.d |
m、n两地均盛产葡萄。两地相比,m地的区位优势是()
| A.交通便捷 | B.市场广阔 | C.鲜果上市早 | D.技术条件好 |
1979~2000年,我国蔬菜种植规模和种植地区分布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分析表1、表2,完成下列各题。
表1我国蔬菜种植面积、总产量
| 年份 |
种植面积(万h㎡) |
总产量(万t) |
| 1979 |
18.0 |
896.0 |
| 1980 |
360.6 |
16335.2 |
| 1999 |
1335.0 |
40513.5 |
| 2000 |
1523.7 |
42399.7 |
表2我国商品蔬菜种植面积的分布
| 区域 |
1980年 |
1999年 |
| 大城市郊区 |
70% |
20% |
| 其他农区 |
30% |
80% |
1979--2000年我国蔬菜()
| A.植面积2000年比前一年增加最多 |
| B.面积产量经历了高-低一高的变化 |
| C.单位面积产量下降 |
| D.郊区蔬菜种植面积减少 |
从1980--1999年商品蔬菜种植面积分布的变化,可以推断出()
| A.沿交通干线出现一批蔬菜种植基地 | B.农村地区蔬菜的商品率降低 |
| C.粮食种植面积大幅度缩小 | D.通过大规模垦荒,增加了耕地面积 |
图7—2中AB线表示晨昏圈的部分,此时地球公转速度较快,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此时地球上出现极昼的范围是()
A. 及其以北地区 |
B.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 |
C. 及其以南地区 |
D.![]() |
该天甲地的昼长为()
| A.12小时 | B.10小时 | C.14小时 | D.24小时 |
图9中,①为“某市同一地区不同时期地价曲线图”,②为“该市城市规模的变化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①图中甲处最不可能建设( )
| A.高新技术开发区 | B.商品粮基地 |
| C.花卉蔬菜生产基地 | D.商业中心 |
①图中地价变化的原因和图②代表的国家分别是( )
A.交通的通达度提高、发达国家
B交通的通达度提高、发展中国家
C.城市规模变小、发达国家
D.城市规模变小、发展中国家②图反映了该市( )
| A.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
| B.城市化水平比较低、发展缓慢 |
| C.许多人和企业从市区迁往郊区,出现了郊区城市化现象 |
| D.城市核心区规模减小,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