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下列材料分别摘自17世纪末和19世纪后期西欧某两大国的历史文献:
材料一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过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材料二 宪法第15条:“由皇帝任命帝国宰相”;
第18条:(皇帝)“有创制法律之权”;
第12条:“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以及使议会延期或结束。”请完成:
(1)上述两段材料各出自什么政治文献?
(2)两段材料反映的政治体制有何异同?原因是什么?
(3)两种政治体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以来,外报传入中国后,一些知识分子积极投身报界:引进"西学",自办报刊。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在国内始于19世纪7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有艾小梅办的汉口《昭文新报》,王韬主编的香港《环球日报》,容闳等创办的上海《汇报》,以及广州的《述报》,等。这些报刊对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广收博揽,学习吸收洋为中用,以求自身发展。其版式,体例和印刷技术,都仿效外国报纸。
材料二 维新变法迎来了中国国人办报的一次高潮,据不完全统计,在1895-1898年间,全国新出版的中国报刊约120种,其中80%左右为中国人自办。同时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领袖人物开始了办报活动。在北京创办的《中外纪闻》,在上海创办的《强学报》,《时务报》,湖南维新派创办《湘学新报》《湘学报》等等,宣传变法图存。这些活动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
——姚福中《中国编辑史》
请回答:
⑴.根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70年代中国办报者的主体是什么?报刊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当时出现国人自办报的原因。
⑵.材料二 所述报刊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这些报刊的创办有什么特点?
⑶.综上材料,国人自办的近代报刊在当时有什么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进步潮流,也是各国人民的不懈追求。
材料一 光荣革命创造了一种适合英国历史和政治传统的新的社会进步方式…从此以后,英国就是在议会制度的框架之内,进行和平和渐进的制度改革。
——北大教授钱乘旦
材料二牛顿为工业革命创造了一把科学的钥匙,瓦特拿着这把钥匙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使英国成为第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和世界的楷模。从这个意义上说,英国引领了世界潮流,打开了现代世界的大门。
——《大国崛起》
材料三中华民国建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是中国政治现代化的里程碑,也是中国国情和美式民主的“混血儿”。
材料四 2009年12月,国务院法制办主任曹康泰强调,在制度建设中要把公开听取民意、专家咨询论证、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作为重大行政决策必经程序加以规定
——中国新闻网
(1)根据材料一、二,你怎样理解英国率先“打开了现代世界的大门”?(9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临时约法》继承了美国l787年宪法的哪些原则?(6分)有人说,《临时约法》在中国缺乏有效实施《临时约法》的社会基础,你是否同样上述观点,简要说明理由。(8分)
(3)综合上述材料,在人类社会政治现代化进程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4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
——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材料二 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官言事书》材料三 据说美国罗斯福执政时,国内发生了经济危机,闻知中国历史上有一套调节物价的方法,有人介绍说是王荆公的新法。……抗战时期,美国副总统华莱士来华访问,在兰州甫下飞机,印向国府派去的欢迎大豆提起王安石来,深表钦佩之忱。
——钱穆《国史大纲》
(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当时北宋在人才选用上存在哪些弊端。
(2)材料二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教育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政府为什么重视王安石?(4分)王安石变法与罗斯福新政中各有哪些调节物价的措施?(4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1年10月清政府“谕旨颁行”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首国歌——《巩金瓯》。该词由严复作词,皇室成员溥侗谱曲。歌词是:巩金瓯,承天帱(喻指恩泽),民物欣凫藻(喻指喜悦),喜同胞,清时幸遭。真熙皞(喻指怡然自得),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
材料二 1912年1月3日,孙中山在南京组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国歌《五旗共和歌》。该歌由沈恩孚作词、沈彭年谱曲;歌词是: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山河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材料三 1913年4月8日,北洋军阀政府的国会决定将《卿云歌》作为国歌,歌词为《尚书大传·虞夏传》中的“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国会议员汪荣宝(原大清民政部左参议)在最后加上“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并请侨居北京的法籍比利时音乐家约翰·哈士东谱曲。
材料四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美术大师徐悲鸿的提议,以1935年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即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代国歌。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正式将《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写入宪法。2009年3月,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建议将原来的“奏国歌”改为“唱国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巩金瓯》和《五旗共和歌》所宣扬的政治倾向的不同之处。结合史实说明其各自的意图是否得以实现。
(2)材料三中“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写入国歌说明了什么?
(3)根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分析《义勇军进行曲》诞生的时代背景。
(4)根据材料四,指出新中国自诞生以来一直以《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的寓义。

人的尊严意味着对人本身的尊重。随着时代发展,其内涵也不断丰富:生活更加富裕、社会更加公平、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到更有效的保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孟子》
朱熹注:俑,从葬木偶人也。……有面目机发(使木偶活动的机关)而大似人矣。故孔子恶其不仁,而言其必无后(后代)也。
——《孟子集注》
材料二

材料三 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一些知识精英和第一代工厂主的后代对社会的不公正感到羞愧,对富裕国家的贫穷现象感到愤怒,希望纠正这种状态。……议会制定法律,规定工厂一切机器必须安装防护措施,确立卫生检查制度,对劳动条件定期进行检查。
——据钱乘旦《英国工业革命中的人文灾难及其解决》等
材料四 1953年颁布的“人大选举法”规定人大代表经选举产生,选举方式为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并用。在代表名额上,直辖市和工业大城市每10万人选代表1人,一般省份每80万人选1人,根据中央选举委员会的精神,人大代表实际实行等额选举。文革期间,全国人大停止会议8年之久。1975年初,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召开,代表通过协商方式产生。1979年,“选举法”修订,取消了举手选举,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正式规定了差额选举的原则;规定全国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为8;1。这一比例在2010年春修改为1:1。
——据张永桃《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孔子对用“俑”随葬的态度及其理由。这反映了他的什么思想?
(2)材料二中图13,14反映了当时英国工人怎样的生存状况,揭示了什么社会问题?根据材料三,概括当时英国有识之士对上述问题的认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议会立法改善工人劳动条件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四,概括人大代表选举办法的变化。这些变化对人民当家作主有何作用?纵观人大代表产生方式的演变,中国民主进程呈现出怎样的轨迹?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