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战国时代王权瓦解之后,孟子显然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发自每个人内在心性的,具有善良、忍让、尊敬、畏惧的良知良能上了。……这种社会分工的社会观念被他转手用来阐述等级的分工,于是职业差异的合理性便挪移用在了社会差异的合理性。
人怎样才能更好地“群”?荀子提出一个很有意思的想法,说要使“群”有秩序,不混乱,恰恰在于如何“分”, “分”一面作“区分”解,一面作“定分”解,有了等级的区分,各守自己的本分,社会就可以有秩序。荀子认为“知”虽然可以节制“欲”,但很难完全控制情欲的发动,所以他特别重视“权衡”,……而“权衡”除了内在的理性之外,就只有制度性的礼与法了。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材料二
建元六年即公元前135年,窦太后去世,被罢黜的田蚡又一次当政,便与雄心勃勃的汉武帝一道:“黜黄、老、形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向风矣。”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材料三
早在洪武三年,朱元璋就下令在科举制度的乡试、会试中,一律采用程朱一派理学家对儒家经典的标准注本。永乐年间,明统治者接受儒家学者的建议,下令由官方出面,编修有关程朱理学的著作,由此开启官修理学书籍的先声。
——艺术中国网《儒学发展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孟子和荀子在维持社会秩序上主张上有什么异同?有人说荀子的思想在中国思想向意识形态转化定型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请从荀子思想切近实际与开放的思路两方面予以解释。
(2)材料二、三共同的主题是什么?从儒学自身发展及时代背景分析这一主题的实现条件。这一主题的实现对儒学自身发展及思想文化有什么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扬州工业产品主要有铜器、毡帽、丝织品、木器、药材、海味等。扬州铜器尤其是铜镜最为驰名。中宗时曾“令扬州造方丈镜,铸铜为桂树,金花银叶。帝每骑马自照,人马列并在镜中”。
材料二扬州常节制淮南十一郡之地,自淮南之西,大江之东,南至五岭、蜀地,十一路百州之迁徙贸易之人,往还皆出其下。舟车南北,日夜灌输京师者,居天下之七。
材料三苏州地区棉纺织业发达。……所产紫花布、斜纹布等,都是质地精良的名品,吸引各地商贾贩鬻。……嘉定县罗店、安亭、外冈等市镇,大都是“商贾辏聚,贸易花布”的“巨镇”。……丝织业也是苏州重要的手工业部门。除设有官办的织染局等丝织机构外,大量的则是分布在民间的丝织业。……随着明代日趋衰落,而民间的丝织业日趋兴盛,代表了明代丝织业发展的主体。
材料四嘉靖以后,苏州堪称天下第一雄郡。在周围长达40里的城区内,东部是以手工业生产为主的手工业区,西部是以商业为主的商贸区。在东区,“半城大约机户所居”,这里“比屋皆工织作”,“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构成了一个丝织商品生产的新天地。
——《中国运河文化史》
请回答:
(1) 依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扬州经济的特色并分析形成这种特色的原因
(2)苏州出现丝织商品生产“新天地”指的是什么?依据材料三、四分析,为什么在明朝中后期苏州会出现这种“新天地”?
(3)扬州和苏州的经济特色各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10分)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为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请回答:
(2)材料一对商鞅变法肯定了什么?否定了什么?
(3)材料二评论商鞅变法主要着眼在于什么?与材料一的观点有何不同?
(4)你认为评价商鞅变法的主要着眼点应是什么?
阅读下面有关春秋战国时期交战的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各国交战次数大国兼并小国数目
宋国与郑国 |
52次 |
齐桓公兼并 |
35小国 |
|
齐国与鲁国 |
25次 |
晋献公兼并 |
19小国 |
|
晋国与楚国 |
22次 |
楚庄王兼并 |
36小国 |
|
吴国与楚国 |
24次 |
秦穆公兼并 |
20小国 |
|
吴国与越国 |
10次 |
请回答:
(1)春秋各国间发生了多少次战争?共有多少小国被兼并?
(2)为什么周天子无法控制这个局面?
(3)对于春秋时期发生的兼并战争你怎么看?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为之故,倾邻国而
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 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
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男子授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授露田20亩,不授桑田。死亡者或年满70岁后免课者,露田归还国家。桑田为世业,身死不还官,桑田须种一定数量的桑、榆、枣树等。不适合种蚕桑的地方,改授麻田,男子10亩、女子5亩。露田、麻田均不得买卖,桑田也限制买卖。
请回答:
(1)以上材料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的那两次著名的改革或变法?
(2)材料一中的“坏井田,开阡陌”的主要含义是什么?在当时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3)材料二实际上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开始实行的一种什么土地制度?其影响是什么?这一制度在哪一时期因为什么原因而逐渐瓦解?
(4)试分析说明材料一、二所反映的两次重大改革或变法的共同点是什么?
材料一“我们认为下列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一切人生来就是自由平等的,他们被造物主赋予他们固有的、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有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如果遇到任何形式的政府损害这些目的,人民就有权利改变或者废除它……”
——摘自《独立宣言》
材料二“各州选举人应具该州众议员之选举人所需之资格。……众议院议员人数及直接税额按合众国所辖各州人口之多寡,分配于各州,此项人口数目包括所有公民及五分之三非公民,并包括服役数年之人,但未被课税之印第安人不算。”
——摘自《1787年宪法》
材料三一个独立的共和国在美洲的建立意味着启蒙运动的思想是切实可行的。一个民族有可能建立一个国家,有可能制定一种建立在个人权利的基础上切实可行的政体。《人权宣言》起草委员会承认“这一崇高思想产生于美洲,在美洲确立起自由的哪些事件中,我们已经进行了合作”。
(1)材料一同材料三相比较,给我们提供的最重要信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向资本主义过渡中,美、法两国是怎样相互影响的?
(3)美国《1787年宪法》和法国《人权宣言》都以资产阶级启蒙思想作为基本的指导思想,但两个文件关于国家和人民权利方面的规定又有明显区别。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它们关于国家和人民权利方面的主要区别,并简要分析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