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后期……意大利商人继续在地中海东部诸国的各个港口与阿拉伯商人相会,收取欧洲公众所需要的种种商品。这种情况对牟获中间人厚利的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来说,颇称心如意;但是,其他欧洲人则大为不满,他们热切地寻找能直接抵达东方的途径,以分享这笔厚利。”材料表明新航路开辟的动力是( )
A.克服商业危机 | B.扩大海外市场 |
C.对外倾销商品 | D.追逐商业利益 |
某高校老师撰写了一篇《论明清小说对宋明理学的超越》的历史论文。下列材料不能用作该论文论据的是()
①《红楼梦》:“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②《西游记》:“皇帝轮流做,……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
③《三国演义》:“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
A.① | B.②③ | C.③ | D.①② |
孙中山认为,西方国家贫富不均,劳资矛盾尖锐,“社会革命其将不远”,中国应该防患于未然,因此他提出了()
A.民族主义 | B.民权主义 | C.民生主义 | D.民粹主义 |
某教授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
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思想 |
D.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主张 |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科技固然成绩突出,但“这些成果技术方面停滞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经验工艺的水平上,在理论上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变幻莫测的道、气等概念来建构体系……混有大量的荒诞不经的成分”。这主要表明中国古代科技()
A.求善而不存真 | B.有很强的封闭性 |
C.缺乏理性精神 | D.落后于西方国家 |
《诗·小雅·六月序》:“《小雅》尽废,则四夷交侵,中国微矣!”以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诗歌教化”已经关乎国家的兴衰 |
B.“四夷交侵”指当时中外民族矛盾尖锐 |
C.“中国微矣”反映中央集权遭到了破坏 |
D.“四夷交侵”与“尊王攘夷”构成因果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