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光合作用光反应的简要过程如下图所示,
(1)叶绿体色素存在于图中( )(多选)
A.P680
B.Cyt b6f
C.PC
D.P700
E.Fd
(2)CF0和CF1即___________。暗反应有关酶存在于______(甲/乙)侧。
(3)据图及所学知识分析,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乙侧的H+只来自于水的分解
B.所有的叶绿素a分子都能光解水
C.NADPH是最终的电子受体
D.光反应时既消耗水分子,又生成水分子
Ⅱ、为研究杨树光合作用产物的运输特点以及外界条件对光合产物分配的影响,研究人员选用外部形态特征基本一致(如株高、叶片数等)的杨树苗进行实验。
实验一:选取4组杨树苗,分别对第2、4、6、8片叶进行14CO2标记,三天后,测每株苗各部位的放射性相对含量,结果见表一中数值;
实验二:另取两组杨树苗,对第5片叶均用14CO2标记,实验组的第7片叶用黑纸罩上,三天后,测每株苗各部位的放射性相对含量,结果见表二中数值。
(注:表中数值均为百分比含量,*为放射性标记叶片)
(4)14CO2在光合作用暗反应的________反应过程被利用。
(5)比较实验一中四个组的实验结果,叶2和叶4的光合产物大部分并没有运输出去,这是由于第2、4叶片仍处于幼龄阶段,所以 。从实验结果还可以看出,有机物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方向是________。
(6)叶序相对小的叶片会主要将其光合产物运向叶序________(大/小)的叶片,根、茎所需的有机物主要来自叶序________(大/小)的叶片。
(7)从表2可以看出,黑暗能够_________(促进/抑制)有机物向第7片叶的运输。要想进一步证实你的推论,可以增加一组实验,处理方法是:将第7片叶用单层纱布袋罩上,检测第______片叶的放射性相对含量,如果其放射性相对含量 说明你的推论是正确的。
某同学考察“发育着的种子能产生生长素并促进了房发育成果实”这一结论,她选择了发育正常的黄瓜雌花,并设计了如下实验。
(注:套袋能避免异花传粉,从而不能形成种子)
编号(雌花) |
套袋处理 |
人工处理 |
预期结果 |
1号 |
不套袋 |
- |
正常结果 |
2号 |
未开花前套袋 |
- |
? |
3号 |
未开花前套袋 |
成熟的雌蕊柱头上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 |
? |
(1)在上表中完成预期结果。2号______________;3号______________。
(2)对比2号与1号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比3号与2号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农业生产中,常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除去单子叶农作物中的双子叶杂草,分析回答:
⑴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的原理是:
①
②。
⑵图中①、②曲线,其中代表单子叶作物的是,代表双子
叶杂草的是。
⑶所用的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最好在左右(用字母表示)。
植物在单侧光照射下弯向光源生长。这个现象被解释为“光线能够使生长素在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分布多”。为什么生长素在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分布多?是因为向光侧的生长素在光的影响下被分解了,还是向光侧的生长素向背光侧转移了。为此,有人做了下述实验:
(一)实验步骤将生长状况相同的胚芽鞘尖端切下来,放在琼脂切块上,分别放在黑暗中和单侧光下(如图)。
(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图中c、d、e和f用一生长素不能透过的薄玻璃片将胚芽鞘分割;琼脂下方的数字表示琼脂块收集到的生长素(IAA)的量]。
请回答:
(1)图a和b说明什么?。
(2)图c和d说明什么?。
(3)图e和f说明什么?。
(4)通过上述实验可得出什么结论?。
为了验证植物向光性与植物生长素的关系,有人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一)方法步骤:取6个小花盆,各栽入一株品种、粗细和大小都相同的玉米幼苗(要求幼苗的真叶未突破胚芽鞘)。按下图所示方法进行实验处理。接通台灯电源24h后,打开纸盒,观察并记录6株玉米幼苗的生长情况。
(二)实验结果预测在以上装置中,玉米幼苗保持直立生长的是装置,而玉米幼苗基本停止生长的是装置。
(三)部分实验结果的分析与推论
(1)根据和装置之间实验记录的对照分析,可以说明玉米幼苗产生向光性是由单侧光照射引起的。
(2)根据号与号装置实验记录的对照分析,可以说明玉米幼苗的向光性生长与玉米幼苗尖端的存在与否有关。
(3)根据号与号装置实验记录的对照分析,可以说明玉米幼苗感光部位在尖端。
(4)根据5号和6号装置之间实验记录的对照分析,只能说明。
下图为甲状腺活动调节示意图,据图回答:
⑴用“+”(促进)或“-”(抑制)表示图中A、B、
C、D四处的作用性质:
A.,B.,C.,D.。
⑵当受到寒冷刺激时,甲状腺受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垂体分泌的E的调节,使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
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又受血液中含量多少的调节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