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左传。僖公三十年》)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通“纳”,接纳 |
B.瞋目视项王瞋目:睁开眼睛 |
C.项王按剑而跽曰跽:长跪 |
D.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参乘: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
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1项王按剑而跽曰 2 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3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4 若属皆且为所虏
A.1和2相同;3和4不同 | B.1和2不同;3和4相同 |
C.1和2相同;3和4不同 | D.1和2不同;3和4不同 |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常以身翼蔽沛公”中的“翼”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头发上指 | B.此亡秦之续耳 |
C.拔剑撞而破之 | D.沛公今事有急 |
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裴忌,字无畏,河东闻喜人也。祖髦,梁中散大夫。父之平,倜傥有志略,召补文德主帅,以功封费县侯。
忌少聪敏,有识量,颇涉史传,为当时所称。解褐梁豫章王法曹参军。侯景之乱,忌招集勇力,随高祖征讨,累功为宁远将军。及高祖诛王僧辩,僧辩弟僧智举兵据吴郡,高祖遣黄他率众攻之,僧智出兵于西昌门拒战;他与相持,不能克。高祖谓忌曰:“三吴奥壤,旧称饶沃,虽凶荒之馀,犹为殷盛,而今贼徒扇聚,天下摇心,非公无以定之,宜善思其策。”忌乃勒部下精兵,轻行倍道,自钱塘直趣吴郡,夜至城下,鼓噪薄之。僧智疑大军至,轻舟奔杜龛,忌入据其郡。高祖嘉之,表授吴郡太守。
高祖受禅,征为左卫将军。天嘉初,出为持节、南康内史。时义安太守张绍宾据郡反,世祖以忌为持节、都督岭北诸军事,率众讨平之。还,除散骑常侍、司徒左长史。五年,授云麾将军、卫尉卿,封东兴县侯,邑六百户。及华皎称兵上流,高宗时为录尚书辅政,尽命众军出讨,委忌总知中外城防诸军事。及皎平,高宗即位,太建①元年,授东阳太守,改封乐安县侯,邑一千户。四年,入为太府卿。五年,转都官尚书,吴明彻督众军北伐②,诏忌以本官监明彻军。淮南平,授军师将军、豫州刺史,善于绥抚,甚得民和。改授使持节、都督谯州诸军事、谯州刺史。未及之官,会明彻受诏进讨彭、汴,以忌为都督,与明彻掎角俱进。吕梁军败,陷于周,周授上开府。隋开皇十四年,卒于长安,时年七十三。
(节选自《陈书·列传第十九》)
(陈宣帝)谋伐齐,谓公卿曰:“朕意已决,卿可共举元帅。”众议以中权将军淳于量位重,共署推之。尚书左仆射徐陵独曰:“吴明彻家在淮左,悉彼风俗;将略人才,当今亦无过者。”都官尚书河东裴忌曰:“臣同徐仆射。”陵应声曰:“非但明彻良将,裴忌即良副也。”壬午,分命众军,以明彻都督征讨诸军事,忌监军事,统众十万伐齐。(节选自《资治通鉴·第一百七十一卷》)
注:①太建:陈朝陈宣帝(高宗)的年号。下文的“壬午”指太建五年(573年)三月十六日。②北伐:指陈朝讨伐北齐。下文中的“齐”,也指北齐。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解褐梁豫章王法曹参军解褐:初入仕途 |
B.而今贼徒扇聚,天下摇心扇聚:煽动纠合 |
C.委忌总知中外城防诸军事总知;全权主持 |
D.将略人才,当今亦无过者无过:无可指摘 |
下列各项中,最能够表明此时在位的君主认可、赏识裴忌的军事才能的一组是()
①忌招集勇力,随高祖征讨②非公无以定之,宜善思其策
③除散骑常侍、司徒左长史④高宗时为录尚书辅政,尽命众军出讨
⑤诏忌以本官监明彻军⑥陷于周,周授上开府
A.①②⑥ | B.②④⑤ | C.③⑤⑥ | D.①③④ |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
A.裴忌少年时聪明机敏,喜欢广泛涉猎经史书籍,博闻强记。他生逢多事之秋,素有匡扶天下之大志,勇猛善战,攻无不克,因而为当时的人们所称道。 |
B.裴忌先后平定过侯景之乱以及王僧智、张绍宾、华皎等叛乱。在讨伐王僧智时,他吸取黄他贻误战机的教训,一举收复吴郡,初显军事才能,获得高祖嘉奖。 |
C.裴忌出身于一个官宦世家,历任过梁、陈、北周三个朝代的官职。曾经在讨论北伐元帅的人选问题上,他与徐陵力排众议,举荐吴明彻,颇有“识量”。 |
D.裴忌很有治民之术。因平定淮南有功,他先被授予东阳太守,让东阳百姓安居乐业;后又被任命为豫州刺史,善于安抚当地百姓,赢得民众的赞誉。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忌乃勒部下精兵,轻行倍道,自钱塘直趣吴郡,夜至城下,鼓噪薄之。
(2)未及之官,会明彻受诏进讨彭、汴,以忌为都督,与明彻掎角俱进。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魏收,字伯起,钜鹿下曲阳人也。收少机警,不持细行。年十五,颇已属文。及随父赴边,好习骑射,欲以武艺自达。荥阳郑伯调之曰:“魏郎弄戟多少?”收惭,遂折节读书。夏月,坐板床,随树阴讽诵。积年,床板为之锐减,而精力不辍,以文华显。初除太学博士。及尔朱荣于河阴滥害朝士,收亦在围中,以日晏获免。吏部尚书李神俊重收才学,奏授司徒记室参军。永安三年,右迁为北主客郎中。节闵帝立,妙简近侍,诏试收为封禅书。收下笔便就,不立稿草,文将千言,所改无几。时黄门郎贾思同侍立,深奇之,白帝曰:“虽七步之才,无以过此。”迁散骑侍郎,并修国史,俄兼中书侍郎,时年二十六。孝武尝大发士卒,狩于嵩山之阳,旬有六日。时寒,朝野嗟怨。帝与从官及诸妃主,奇伎异饰,多非礼度。收欲言则惧,欲默不能已,乃上《南狩赋》以讽焉。虽富言淫丽,而终归雅正。帝手诏报焉,甚见褒美。郑伯谓曰:“卿不遇老夫,犹应逐兔。”天保元年,除中书令,仍兼著作郎。二年,诏撰魏史。四年,除魏尹,故优以厚禄,专在史阁,不知郡事。初,帝令群臣各言志,收曰:“臣愿得直笔东观,早出魏书。”故帝使收专其任。帝敕收曰:“好直笔,我终不作魏太武诛史官。”收于是专总斟酌,以成魏书。辩定名称,随条甄举。又搜采亡遗,缀续后事,备一代史籍,表而上闻之。时论既言收著史不平,帝诏收于尚书省与诸家子孙共加论讨。前后投诉,百有余人,或云遗其世职位,或云其家不见记录,或云妄有非毁。收皆随状答之。(杨)愔尝谓收曰:“此谓不刊之书,传之万古。但恨论及诸家枝叶亲姻,过为繁碎,与旧史体例不同耳。”收曰:“往以中国丧乱,人士谱牒遗逸略尽,是以具书其枝派。望公观过知仁,以免尤责。”
(选自《北史》,有删改)
【注】东观:东汉洛阳南宫中一观阁名,为藏书、校书、撰书之地,后泛指宫中藏书、撰书之处。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十五,颇已属文属:撰写 |
B.节闵帝立,妙简近侍简:选拔 |
C.帝手诏报焉报:报答 |
D.但恨论及诸家枝叶亲姻恨:遗憾 |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右迁”指升官,古代官位常常以“右”为尊,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与之相对,“左迁”指贬官。 |
B.“七步之才”有指七步成诗的才能,比喻人有才气,文思敏捷。典故出自曹植,文中用这一典故赞美了魏收的文学才华。 |
C.“阳”指山和水的南面,如“华山之阳”指华山的南面;与之相对,“阴”指山和水的北面,如“江阴”指长江的北面。 |
D.“中国”在古汉语中的意义和现代汉语中的意义有所不同,它指中原地区,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中的“中国”。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收从小聪明机智,不拘小节,他本想凭借武艺使自己显贵,但因受到荥阳人郑伯的取笑而改变志向,专心读书,并坚持不懈,终于以文才而出名。 |
B.节闵帝为测试魏收的文才令他撰写封禅书,魏收一挥而就,几乎不作修改,显示了非凡的才华。于是,节闵帝在贾思同的建议下升任魏收做散骑侍郎。 |
C.皇帝曾令群臣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魏收说自己的志向是“尽快把《魏史》写出来”,所以皇帝让魏收专门从事修史的工作,并且勉励他要秉笔直书。 |
D.《魏史》撰写完毕之后,一些人认为撰写不公,纷纷指责魏收,魏收对他们所提的问题一一作了答复;对杨愔关于史书体例问题,魏收也作了解释。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除魏尹,故优以厚禄,专在史阁,不知郡事。
(2)或云遗其世职位,或云其家不见记录,或云妄有非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南山集》目录序
(清)戴钧衡
呜呼!文章之事,岂不难哉!司马子长生汉武之朝,以天授之才,承累世之学,通古今书史之秘,穷天下山水之奇迹,其所遭,极人世万不可堪之境,侘傺抑郁,感愤悲伤,以其所畜,发为文章,遂以雄于天下,传于后世。自后世言文章称大家者,所造虽各有不同,要莫不深得乎子长之义旨。
国朝作者间出,海内翕然推为正宗,莫如吾乡望溪方氏。而方氏生平极所叹服者,则惟先生。先生与望溪生为同里,又自少志意相得,迨老不衰。其学之浅深,文章之得失,知之深而信之笃者,莫如望溪。顾望溪生为显官,身后著作在天下,而先生摧折困抑,垂老构祸以死,著作脱轶,莫为之收,而一二藏书家有其稿者,又秘弗敢出。四方学者,徒耳先生之名,求读其书不可得。文章之遭际,幸不幸固如是耶!
余读先生之文,见其境象如太空之浮云,变化无迹;又如飞仙御风,莫窥行止。私尝拟之古人,以为庄周之文,李白之诗,庶几相似。而其气之逸韵之远,则直入司马子长之室而得其神。云鹗氏尝谓子长文章之逸气,欧阳永叔后,惟先生得之,非虚语也。余又观先生文中自叙,及望溪先生所作序文,知先生生平每以子长自命,其胸中藏有数百卷书,滔滔欲出。向令克成,必有不同于班固、范蔚宗、陈寿诸人者,岂仅区区文字足见其得子长之神哉?惜乎有子长之才,不能有子长之志,仅此区区,而犹厄抑使不得彰行于世,良可悲也。
先生文集名不一,少时著有《困学集》、《芦中集》、《问天集》、《岩居川观集》,皆不可复见。今世所仅存者,惟门人尤云鹗刊本,所谓《南山集》是也。里中吴氏藏有写本,较尤本文多且半,余假而抄之。复于许君处见先生手稿十数首。又尤本、吴本未加编次,亦无意例,余乃共取编之。呜呼!以余所见三本,同异如此,此外不可见者,其零散知几何也?
道光辛丑十二月,宗后学钧衡谨识。
【注】①《南山集》:戴名世文集名。戴名世,号南山,清代“桐城派”奠基人、文学家,因“文字狱”被杀。②司马子长: 司马迁,字子长。③望溪:清文学家方苞,晚号望溪。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其所畜,发为文章畜:积聚 |
B.知之深笃信之者笃:厚道 |
C.余假而抄之假:借 |
D.宗点学钧衡谨识识:记 |
下列句子中画线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穷天下山水之奇迹余乃共取编之 |
B.平方氏生平所叹服者而一二藏书家有其稿者 |
C.以雄于天下复于许君处见先生手稿十数首 |
D.知先生峑生平每以子长自命以余所见三本,同异如此 |
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四方学者,徒耳先生之名,求读其书不可得。
⑵.私尝拟之古人,以为庄周之文、李白之诗,庶几相似。
⑶.仅此区区,而犹厄抑使不得彰行于世,良可悲也。作者认为戴名世的文章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意作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仲氏文集序
欧阳修
呜呼!语称君子知命。所谓命,其果可知乎?贵贱穷亨,用舍进退,得失成败,其有幸有不幸,或当然而不然,而皆不知其所以然者,则推之于天,曰有命。夫君子所谓知命者,知此而已。盖小人知在我,故常无所不为;君子知有命,故能无所屈。凡士之有材而不用于世,有善而不知于人,至于老死困穷而不悔者,皆推之有命,而不求苟合者也。
余读仲君之文,而想见其人也。君讳讷,字朴翁。其气刚,其学古,其材敏。其为文抑扬感激,劲正豪迈,似其为人。少举进士,官至尚书屯田员外郎而止。君生于有宋百年全盛之际,儒学文章之士得用之时,宜其驰骋上下,发挥其所畜,振耀于当世。而独韬藏抑郁、久伏而不显者,盖其不苟屈以合世,故世亦莫之知也,岂非知命之君子欤!余谓君非徒知命而不苟屈,亦自负其所有者,谓虽抑于一时,必将伸于后世而不可掩也。
君之既殁,富春孙莘老状其行以告于史,临川王介甫铭之石以藏诸幽,而余又序其集以行于世。然则君之不苟屈于一时,而有待于后世者,其不在吾三人者邪?噫!余虽老且病,而言不文,其可不勉!观文殿学士刑部尚书知亳州庐陵欧阳修序。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至于老死困穷而不悔者困穷:贫穷 |
B.其为文抑扬感激感激:感动 |
C.而独韬藏抑郁抑郁:忧郁 |
D.亦自负其所有者自负:自恃 |
下列“而”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其有幸有不幸,或当然而不然
A.凡士之有材而不用于世,有善而不知于人 |
B.余读仲君之文,而想见其人也 |
C.少举进士,官至尚书屯田员外郎而止 |
D.谓虽抑于一时,必将伸于后世而不可掩也 |
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宜其驰骋上下,发挥其所畜,振耀于当世。
(2)临川王介甫铭之石以藏诸幽,而余又序其集以行于世。从文中看,仲氏“伸于后世”的原因有哪些?
阅读下文,完成 1~4题。
赠医者汤伯高序
[元]揭傒斯
楚俗信巫不信医,自三代以来为然,今为甚。凡疾不计久近浅深,药一入口不效,即 屏去。至于巫,反覆十数不效,不悔,且引咎痛自责, 殚其财,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责之曰,是医之误,而用巫之晚也。终不一语加咎巫。故功恒归于巫,而败恒归于医。效不效,巫恒受上赏而医辄后焉。故医之欲急于利、信于人,又必假邪魅之侯以为 容,虽上智鲜不惑。甚而沅湘之间用人以祭非鬼,求利益,被重刑厚罚而不怨 恚,而巫之祸盘错深固不解矣。医之道既久不胜于巫,虽有良医且不得施其用,以成其名,而学者日以怠,故或旷数郡求一良医不可致。呜呼,其先王之道不明欤?何巫之祸至此也!人之得终其天年,不其幸欤!
吾里有徐先生若虚者,郡大姓也。年十五举进士,即谢归业医。 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币不远数百里而师之,以必得乃止。历数十年,其学大成,著《易简归一》数十卷。辨疑补漏,博约明察,通微融敏,咸谓古人复生。其治以脉,不以 证, 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余行数千里莫能及,间一遇焉,又止攻一门,擅一长而已,无兼善之者。来旴江,得汤伯高,该明静深,不伐不矜,深有类于徐。余方忧巫之祸,医之道不明,坐视民命之夭阏而莫救,而爱高之学有类于徐,且试之辄效,故并书巫医之行利害及徐之本末以赠之。嗟夫,使世之医皆若虚、伯高,信之者皆吾里之人,巫其能久胜矣乎!
伯高名尧,自号常静处士。若虚棪。闻庐山有郭氏,号南寄者,亦有名。
(选择自《揭傒斯全集》)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药一入口不效,即 屏去。 屏:摒弃 |
B. |
又必假邪魅之侯以为容 容:容纳 |
C. |
被重刑厚罚而不怨恚 恚:怨恨 |
D. |
其治以脉,不以证 证:症状 |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 |
B. |
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 |
C. |
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 |
D. |
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 |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楚地的风俗是信巫不信医。长久以来,巫祸横行,巫师把人治死也很少受到谴责,医生要取信于民不得不装神弄鬼,学者不愿行医,所以求一良医而不可得。 |
B. |
徐若虚先生举进士后,不愿做官,回乡行医。他虚心好学,努力钻研,写成了学术价值很高的专著;他医术高明,治病效果,其影响逐渐改变了当地信巫的风俗。 |
C. |
旴江的汤伯高先生和徐若虚先生非常相像,他的医术全面而精湛,但他为人谦逊,从不自我夸耀,其医风受到作者的赞赏。 |
D. |
作者写这篇序是因为担忧巫祸不除,医道不明,无人挽救百姓的生命。希望世上的医生都像若虚、伯高,民众都像"吾里之人"信医不信巫。 |
4. |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殚其财,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责之日,是医于误,而且巫之晚也。 (2)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币不远数百里而师之,以必得而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