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硫代硫酸钠(Na2S2O3·5H2O)俗名“大苏打”,又称为“海波”,可用于照相业作定影剂,也可用于纸浆漂白作脱氯剂等。它易溶于水,难溶于乙醇,加热、遇酸均易分解.工业上常用亚硫酸钠法、硫化碱法等制备.某实验室模拟工业硫化碱法制取硫代硫酸钠,其反应装置及所需试剂如图1:

实验具体操作步骤为:
①开启分液漏斗,使硫酸慢慢滴下,适当调节分液的滴速,使反应产生的SO2气体较均匀地
通入Na2S和Na2CO3的混合溶液中,同时开启电动搅拌器搅动,水浴加热,微沸.
②直至析出的浑浊不再消失,并控制溶液的pH接近7时,停止通入SO2气体.
③趁热过滤,将滤液加热浓缩,冷却析出Na2S2O3•5H2O.
④再经过滤、洗涤、干燥,得到所需的产品.
(1)写出仪器A的名称_____________,步骤④中洗涤时,为了减少产物的损失用的试剂可以是
___________;
(2)为了保证硫代硫酸钠的产量,实验中不能让溶液pH<7,请用离子方程式解释原因___________;
(3)写出三颈烧瓶B中制取Na2S2O3反应的总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
(4)最后得到的产品中可能含有Na2SO4杂质.请设计实验检测产品中是否存在Na2SO4,简要说明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___________;
(5)测定产品纯度 准确称取1.00g产品,用适量蒸馏水溶解,以淀粉作指示剂,用0.1000mol•L-1碘的标准溶液滴定.反应原理为2S2O32-+I2═S4O62-+2I-.滴定起始和终点的液面位置如图2:则消耗碘的标准溶液体积为___________ mL,产品的纯度为___________。

科目 化学   题型 实验题   难度 困难
知识点: 常见气体制备原理及装置选择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化学实验有助于理解化学知识,提升科学素养。某学习小组在实验室中用浓盐酸与MnO2共热制取Cl2并进行相关探究。
(1)已知发生装置如图所示。制备实验开始时,先检查装置气密性,接下来的操作依次是(填序号)

A.往烧瓶中加入MnO2粉末
B.加热
C.往烧瓶中加入浓盐酸。
(2)该小组关于实验中可制得氯气体积(标准状况)的讨论正确的是
A.若提供0.4 mol HCl,MnO2不足量,则可制得氯气2.24 L
B.若提供0.4 mol HCl,MnO2过量,则可制得氯气2.24 L
C.若有0.4 mol HCl参与反应,则可制得氯气2.24 L
D.若有0.4 mol HCl被氧化,则可制得氯气2.24 L
(3)将Cl2通入水中,所得溶液中具有氧化性的含氯粒子有________(填微粒符号)
(4)下列收集Cl2的正确装置是________。

  A     B    C       D
(5)该小组利用刚吸收过少量SO2的NaOH溶液对Cl2进行尾气处理。
①请完成吸收初期的化学方程式:Cl2+Na2SO3+2 NaOH= ________________
②吸收一段时间后,某同学取出2mL吸收后的溶液(强碱性)于试管中,充分振荡后向其中滴加3~4滴淀粉-KI溶液,发现溶液先变蓝,随即又褪去。溶液先变蓝,说明吸收后的溶液中存在(填微粒符号),用离子方程式表示蓝色褪去的可能原因:

近几年我国某些城市酸雨污染较为严重,主要是因为大量燃烧含硫量高的煤而形成的。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证明煤中含有碳元素和硫元素。
【查阅资料】
(1)“二氧化硫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由紫红色变为无色),请完成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SO2 +()MnO4 +()=()+()Mn2+ +()
根据上述资料,甲同学和丙同学分别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
【实验探究】甲同学:甲同学进行了如下图所示A、B两步实验:

“实验现象”: A中稀高锰酸钾溶液褪色,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得出结论”:煤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证明煤中含有碳元素和硫元素。
(2)乙同学认为甲的方案不合理,其理由是:
【实验探究】丙同学:丙同学进行了如下图所示实验(部分装置在图中略去):

(3)上图C装置的作用是
(4)证明煤中含有碳元素和硫元素的现象是:
(5)装置C中的高锰酸钾溶液也可以替换为
A.足量I2的淀粉溶液 B.足量饱和NaHCO3溶液 C.足量Na2SO3溶液 D.足量溴水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下图所示实验装置进行某些气体的制备、性质等实验(图中夹持装置有省略)。请按要求填空:

Ⅰ探究氯气与氨气的反应
(1)为制取干燥氨气,可将装置C与(填装置编号)连接;装置C中的烧瓶内固体宜选用
a.碱石灰 b.氯化钙 c.五氧化二磷 d.生石灰
(2)装置A、E、E连接可制取纯净、干燥的氯气,则两个E装置内的药品依次是
(3)装置F可用于探究氯气与氨气(已知氯气与氨气可发生反应:3Cl2+2NH3=N2+6HCl)的反应。实验时打开弹簧夹1、3,关闭2,先向烧瓶中通入,然后关闭1、3,打开2,向烧瓶中缓慢通入一定量的另一种气体。实验一段时间后烧瓶内出现浓厚的白烟并在容器内壁凝结,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鉴定该固体中的阳离子
Ⅱ探究某些物质的性质
(4)利用装置A、E,可设计实验比较Cl和Br的还原性强弱,能证明结论的实验现象是
(5)若利用装置A、E进行乙烯与溴水反应的实验,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6)将装置B、C分别与F相连后,进行H2S与SO2反应的实验。F的烧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的烧杯所起的作用是

已知木炭在一定条件下与浓硝酸反应生成两种+4价的氧化物,为了探究一氧化氮(NO)能否与过氧化钠反应,以及反应后的产物中是否有亚硝酸钠(NaNO2),某小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夹持仪器和连接用的胶管已经省略)。

(1)为了完成该实验,虚线框内还需要连接B~E四套装置,按气流方向连接的顺序为:
a→()()→()()→()()→ ()()(填仪器接口的字母编号)。连接好仪器,检查气密性,装入药品后,要通入一段时间的氮气,再滴加浓硝酸,点燃酒精灯,通入氮气的主要目的是
(2)装置E中观察到的主要实验现象有
(3)装置C的作用是
(4)某同学经查阅资料后发现亚硝酸是弱酸,性质不稳定,室温下易分解生成一氧化氮。装置D中充分反应后,设计实验证明D中是否有亚硝酸钠生成:。(写出检验步骤及现象)。
(5)亚硝酸钠在酸性条件下可将I氧化为I2,同时生成NO,该反应常用于亚硝酸钠含量的测定,请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某化学小组设计如图实验装置

(1)若装置A中的固体药品为KClO3,则写出离子方程式
(2)装置B既能除去氯气中的氯化氢,还能检测实验过程中装置C是否发生堵塞。若C中发生堵塞,B中将观察到的现象是
(3)装置C的作用是验证氯气是否具有漂白性,l处是湿润的有色布条,则Ⅱ、Ⅲ处应加入的物质分别是
(4)设计装置D、E的目的是比较氯、溴、碘的非金属性。请简述能说明氯、溴、碘非金属性强弱的实验操作及现象。(夹持装置略去)制备Cl2并探究氯气的相关性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