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龚胜字君宾,楚人也。少好学明经,著名节,为郡吏。州举茂才,为重泉令,病去官。大司空何武、执金吾阎崇荐胜,哀帝自为定陶王固已闻其名,征为谏大夫。胜居谏官,数上书求见,言百姓贫,盗贼多,吏不良,风俗薄,灾异数见,不可不忧。制度太奢,刑罚太深,赋敛太重,宜以俭约先天下。为大夫二岁余,迁丞相司直,徙光禄大夫,守右扶风。数月,上知胜非拨烦吏,乃复还胜光禄大夫。胜言董贤乱制度,由是逆上指。
 后岁余,丞相王嘉上书荐故廷尉梁相等,尚书劾奏嘉“言事恣意,迷国罔上,不道”。下将军中朝者议,左将军公孙禄等十四人皆以为嘉应迷国不道法。胜独书议曰:“嘉资性邪僻所举多贪残吏位列三公阴阳不和诸事并废咎皆繇嘉迷国不疑今举相等过微薄。”日暮议者罢。明旦复会,左将军禄问胜:“君议亡所据,今奏当上,宜何从?”胜曰:“将军以胜议不可者,通劾之。”博士夏侯常见胜应禄不和,起至胜前谓曰:“宜如奏所言。”胜以手推常曰:“去!”
 后数日,复会议可复孝惠、孝景庙不,议者皆曰宜复。胜曰:“当如礼。”常复谓胜:“礼有变。”胜疾言曰:“去!是时之变。”常恚,谓胜曰:“我视君何若,君欲小与众异,外以采名,君乃申徒狄属耳!”
 莽既篡国,遣五威将帅行天下风俗,将帅亲奉羊、酒存问胜。明年,莽遣使者即拜胜为讲学祭酒,胜称疾不应征。后二年,莽复遣使者奉玺书,太子师友祭酒印绶,即拜。使者欲令胜起迎,久立门外,胜称病笃,辄推不受,曰:“吾受汉家厚恩,无以报,今年老矣,旦暮入地,义岂以一身事二姓,下见故主哉?”语毕,遂不复开口饮食,积十四日死,死时七十九矣。
 (选自《汉书·列传第四十二》。有删改)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嘉资性邪僻/所举多贪残吏/位列三公/阴阳不和/诸事并废/咎皆繇嘉/迷国不疑/今举相等/过微薄 | 
| B.嘉资性邪僻/所举多贪残吏位列/三公阴阳不和诸事/并废/咎皆繇嘉/迷国不疑/今举相等/过微薄 | 
| C.嘉资性邪僻/所举多贪残吏位列/三公阴阳不和/诸事并废/咎皆繇嘉/迷国不疑/今举相等/过微薄 | 
| D.嘉资性邪僻/所举多贪/残吏位列三公/阴阳不和诸事/并废/咎皆繇嘉/迷国不疑/今举相等/过微薄 |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汉代设置这一科,为儒生进入仕途提供了渠道。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 
| B.茂才:即“秀才”。西汉时,为了避讳光武帝刘秀的名字,将“秀才”改为“茂才”,后来有时也称“秀才”为“茂才”。 | 
| C.迁、徙: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官职。左迁,指降低官职,也说下迁。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右迁,指升任官职;徙,指一般的官职调动。 | 
| D.印绶: 旧时称印信和系印的丝带。古人印信上系有丝带,佩带在身。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龚胜好学通经,名重一时。年轻时被举荐为秀才,后又被何武、阎崇推荐,连哀帝对他也早已闻名;王莽篡位后也多次召他为官。 | 
| B.龚胜为官刚正,敢于直言进谏。他关心民生,担任谏官时多次上书批评时弊,提倡俭约,揭露权臣董贤扰乱朝纲,因此得罪皇帝。 | 
| C.龚胜敢于坚持己见,不愿随波逐流。在讨论王嘉误国乱法及是否恢复孝惠、孝景祠庙问题时,他表达不同意见,甚至与人发生争执。 | 
| D.龚胜忠于汉朝,坚决不事二主。王莽篡汉后,他屡次称病,拒不接受新朝授予的高官厚爵,最终绝食而亡,以死明志,令人感佩。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视君何若,君欲小与众异,外以采名,君乃申徒狄属耳!
 (2)吾受汉家厚恩,无以报,今年老矣,旦暮入地,义岂以一身事二姓,下见故主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正襟危坐危:不安 | 
| B.山川相缪缪:同“缭”,连结,盘绕 | 
| C.酾酒临江酾:斟酒 | 
| D.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曾:竟,简直 | 
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知不可乎骤得 | B.逝者如斯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纵一苇之所如  | 
  
| C.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 D.不知东方之既白 | 
觉而起,起而归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客”举曹操之例,表述即使是英雄人物也不能与天地共存之意,并发出自然永恒而自我生命短暂的深切感慨。 | 
| B.作者借用江水、明月等自然景物,阐述事物皆具“变”与“不变”的二重性,并得出“水月多么值得人类羡慕”的结论。 | 
| C.作者运用主客问答这一赋的传统手法,最终主说服客,表现他力求排遣苦闷、顺应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 | 
| D.“客亦知夫水与月乎”后的议论,是写景、抒情之后的说理,变与不变,取与不取的辩论最终让作者悟透而喜,物我两忘。 | 
将上面语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6分)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yì)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苏辙《六国论》)选出与例句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
| A.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 B.作《师说》以贻之 | 
| C.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 D.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 
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苏辙为六国提出的自安之计是(四个字概括)
阅读《劝学》和《师说》中的语段,完成后面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 B.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 C.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小学而大遗 | 
|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而耻学于师 | 
下列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B.其出人/也远矣 | 
| C.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 D.望美人/兮天一方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 B.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 
| 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劝学》选段以学习的作用来论述“学不可以已”。认为人变得聪明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善假于物”。先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来阐说,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 | 
| B.《劝学》选段连用三个生活中常有的经历来设喻,阐明借助外部条件和注重积累的重要作用,借此证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不足。 | 
| C.《师说》选段承接对师道的论述,用三组对比,写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结果,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 
| D.《师说》选段最后对士大夫之族的评论批判的力度加深,“其可怪也欤!”一句对不肯从师而学的愚蠢作风表现出无法容忍的批判态度 |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下列各题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又有剪发杜门杜:塞,闭 | 
| B.视五人之死视:比较 | 
| C.轻重固何如哉固:本来 | 
| D.忠义暴于朝廷暴:暴露 | 
下列各句中没有活用词的一项是()
| A.人皆得以隶使之 | B.安能屈豪杰之流 | 
| C.亦以明死生之大 | D.佯狂不知所之者 | 
下列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 | B.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 
| C.不能容于远近 | D.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 
翻译加线句子:
 (1)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2)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选择题每道3分,共28分)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北虽貌敬,实则愤怒,二贵酋名曰“馆伴”,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
 ……
 呜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所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余僇;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将请罪于君,君不许;请罪于母,母不许;请罪于先人之墓,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赖天之灵,宗庙之福,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前驱,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嗟夫!若予者,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复何憾哉!
 是年夏五,改元景炎,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北亦未敢遽轻吾国遽:马上 | 
| B.则直前诟虏帅失信诟:诟骂 | 
| C.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委:抛弃 | 
| D.然微以自文于君亲亲:亲人 | 
下列加点的虚词用法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予之生也幸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 B.将请罪于君,君不许龟玉毁于椟中 | 
| C.所谓誓不与贼俱生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 
| D.君亲其谓予何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 | 
下列加点的字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以父母之遗体行殆 | B.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 | 
| C.吴之民方痛心焉 | D.悚然而听之 | 
下列加点字与“北虽貌敬” 的“貌”用法一样的一项是()
| A.去今之墓而葬焉 | B.且庸人尚羞之 | 
| C.常以身翼蔽沛公 | D.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 
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予羁縻不得还
| A.闻有声自西南来者 | B.恐年岁之不吾与 | 
| C.不能容于远近 | D.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 
翻译下列句子:
 (1)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3分)
 (2)其所以催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吴人有养猴于笼十年怜而放之信宿而辄归曰未远乎异而舍诸大谷猿久笼而忘其习遂无所得食鸣而死。
 注:“信宿”,意思为“没过两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