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为了探究细菌对植物遗体具有分解作用,某校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下两套实验方案:
方案一:将同一树的部分落叶进行灭菌处理后,平均分成甲、乙两组,甲组接种细菌,乙组不接种细菌,两组都放在无菌环境中,实验过程中都添加蒸馏水,使树叶保持湿润.
方案二:取两种树的等量落叶,分别标为丙组和丁组,将两组落叶进行灭菌处理后,丙组接种细菌,丁组不接种细菌,两组都放在无菌的环境中,两组在实验过程中都添加蒸馏水,使树叶保持湿润.
请根据上述实验方案,回答下列问题:
(1)该探究实验提出的假设是                                     
(2)方案一中的实验变量是               
(3)方案二中有     个变量,最终可能获得的实验结果是      组的树叶被分解。
(4)比较以上两种实验方案,你认为较科学的是实验方案       ,原因是该方案符合           原则。
(5)实验过程中要添加蒸馏水,使树叶保持温润,这样做的原因是为细菌生长繁殖需要           
(6)请将下面培养细菌的操作步骤进行排序:                    (用字母和箭头表示)。

A.恒温培养 B.接种
C.高温灭菌 D.配制培养基

(7)在观察现象时,发现两培养基上的菌落都较小,且表面光滑黏稠,可判断这是               (填细菌或真菌)菌落。

科目 生物   题型 探究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来探究(每格1分,共10分)
(1)现象记录与分析:

材料
现象
分析原因
遮光部分(A)


未遮光部分(B)


白边(C)


(2)实验中B处和C处的对比说明了
(3)实验中,________处和________处的对比说明了光是植物产生有机物必不可少的条件。
(4)将银边天竺葵放置在黑暗处的目的是

在做了“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实验后,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你提出的问题是:.
(2)该实验中的变量是,在设计实验时,要给鼠妇提供两种环境,以便对照。
(3)实验中用了10只鼠妇而不用1只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完毕后,用过的鼠妇应怎样处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某种食物中含有能量的多少,可以用食物燃烧放出的热能使水温升高的方法来测定。已知1毫升水每升高l℃需要吸收4.2焦(能量单位)的热能。某兴趣小组
对不同食物中的能量进行测定,实验结果如下:

食物名称
花生仁
黄豆
核桃仁
大米
质量(克)
20
20
20

水(毫升)
50
50
50
50
温度上升(℃)
2.2
1.4
3
1.3


请据表回答下列问题:
(1)从平衡膳食角度考虑,这四种食物中,我们应该以食用为主。
(2)从该小组的实验结果可以看出,花生仁、黄豆、核桃仁三种食物中,含能量最多的是
(3)食物中能够燃烧的物质是,燃烧后留下的灰烬是
(4)为了尽量减少实验结果的误差,应该设置
(5)实验中,①应该为克,因为

如图是家蚕的一生发育图,生物小组的同学利用桑蚕探究家蚕的取食行为.

背景资料:家蚕总是取食桑叶,而不取食樟树、榕树的叶,这是由于桑叶中有家蚕喜欢的某种物质。
提出问题:家蚕总是取食桑叶,这一表现是先天性行为吗?
作出假设:家蚕取食桑叶是先天性行为.
制定计划:
(1)实验用的家蚕应该选择()
A、长大的家蚕 B、家蚕的卵,等待刚孵出的家蚕C、蚕蛾
(2)你认为这个实验的变量是。你会选择哪两种植物的叶片进行对照实验呢? a:的叶片 b:的叶片.
(3)实验时,每一组家蚕的数量最好是()
A、1只 B、10只
你的理由是:
(4)得出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与假设相吻合,那么你得到的结论是
(5)蛹期家蚕“作茧自缚”,家蚕的这种行为从行为的获得途径来看属于行为,由体内决定的。

蚂蚁是怎么样进行通讯的,某生物小组做了如下探究实验,如图:

①将三块小石头放在盛有少许清水的容器内形成3个岛,岛间用两根等长的木条连接起来,这样蚂蚁只能通过由木条搭成的“桥”从一个岛到达其它的岛.
②先将饥饿的蚂蚁放在B岛上,食物放在C岛上,A岛什么都不放,蚂蚁经过几次寻找后,在C岛上找到食物.
③小组成员将连接BC岛的“桥”和AB岛的对换,结果发现蚂蚁并没有爬向有食物的C岛,而直接爬向A岛.
(1)如果你是该组成员,根据以上探究做出的假设是:

结论是:
(2)蚂蚁群体内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是具有行为的动物
(3)蚂蚁属于节肢动物中的
(4)“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这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A.生物适应环境 B.生物影响环境
C.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
(5)若把一只工蚁的触角剪去,它还能去搬运食物吗?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