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探究细菌对植物遗体具有分解作用,某校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下两套实验方案:
方案一:将同一树的部分落叶进行灭菌处理后,平均分成甲、乙两组,甲组接种细菌,乙组不接种细菌,两组都放在无菌环境中,实验过程中都添加蒸馏水,使树叶保持湿润.
方案二:取两种树的等量落叶,分别标为丙组和丁组,将两组落叶进行灭菌处理后,丙组接种细菌,丁组不接种细菌,两组都放在无菌的环境中,两组在实验过程中都添加蒸馏水,使树叶保持湿润.
请根据上述实验方案,回答下列问题:
(1)该探究实验提出的假设是 。
(2)方案一中的实验变量是 。
(3)方案二中有 个变量,最终可能获得的实验结果是 组的树叶被分解。
(4)比较以上两种实验方案,你认为较科学的是实验方案 ,原因是该方案符合 原则。
(5)实验过程中要添加蒸馏水,使树叶保持温润,这样做的原因是为细菌生长繁殖需要 。
(6)请将下面培养细菌的操作步骤进行排序: (用字母和箭头表示)。
| A.恒温培养 | B.接种 |
| C.高温灭菌 | D.配制培养基 |
(7)在观察现象时,发现两培养基上的菌落都较小,且表面光滑黏稠,可判断这是 (填细菌或真菌)菌落。
如图为探究酸奶的制作条件的实验过程图,请据图回答:
(1)实验中设置实验乙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
(2)实验过程中需要清洗烧杯等实验器材,并进行加热处理。目的是__________。
(3)冷却后,加入酸奶并搅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某同学做实验时未冷却就加入酸奶,他能成功制成酸奶吗? 。
(4)该实验中,设置的变量是________。你推测甲、乙两组实验中的玻璃瓶放在30 ℃的条件下放置4~6小时后最有可能制成酸奶的是_________。
(5)该实验是为了探究酸奶的制作需要在________条件下进行。
小明为研究酵母菌的作用,设计了如下实验:在4个瓶子中分别加入等量的干酵母(内有活酵母菌),然后按图示进行操作,最后密封A.B.C的瓶口,几天后观察比较现象。试分析回答:
(1)小明的上述实验中,实际设计了几组对照实验? ;变量为葡萄糖的一组对照装置是_____。
(2)若想尽快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应最好将上述各装置放在什么地方(或环境中)? 。
(3)正常情况下,会发现装置 和 (填装置代码)内的液体中有气泡冒出,原因是其中的葡萄糖分解产生了 气体;装置 中最有可能产生酒精。
下图为某同学设计的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的实验。在A,B两个烧杯中,分别放入等量的清水,在两根相同的玻璃棒上各捆上3颗相同的种子,并分别编号。将A烧杯放在温度适宜的环境中,B烧杯放入冰箱中,几天后观察。
(1)在6颗种子中,你认为_ ___号种子能够萌发,①号种子不能萌发的原因是 。
(2)该实验方案中实际上包括3组对照实验,其中②与⑤对照,主要探究的是_ ,③与②对照,主要探究的是 。
(3)如果全部种子都没有萌发,则可能的原因是 。
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为验证甲状腺激素有促进生物体生长发育的作用,设计了如下几组实验;每组实验均用一只玻璃缸饲养蝌蚪10只,具体做法如下:
①甲组:饲养过程中,每天向玻璃缸中加入5㎎甲状腺激素制剂;
②乙组:破坏乙组蝌蚪的甲状腺,并每天向缸中加入5㎎甲状腺激素制剂;
③丙组:丙组玻璃缸中不加任何物质,不做处理;
④丁组:破坏乙组蝌蚪的甲状腺,并每天向缸中加入5㎎生长激素制剂;
⑤戊组:破坏戊组蝌蚪的甲状腺,并每天向缸中加入5㎎清水;
请分析以上各组实验,将下列问题补充完整:
(1)为得到预期的实验效果,你认为还应为蝌蚪提供的适宜生活条件有 (填序号) ①适宜的温度②低温③玻璃缸密封④玻璃缸敞口,并放入水草⑤洁净的河水⑥自来水
(2)本实验设计中的变量为 ,作出的假设是
。
(3)分析题中五组实验设计,你认为应选择 组和组作为对照实验最为合理。
某中学生物科技活动兴趣小组,在探究“口腔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时,进行了以下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 试管编号 |
1 |
2 |
3 |
| 馒头碎屑或块 |
碎屑适量 |
碎屑适量 |
馒头块适量 |
| 唾液有无 |
2ml唾液 |
A |
2ml唾液 |
| 是否搅拌 |
充分搅拌 |
充分搅拌 |
不搅拌 |
| 保温 |
37℃水浴保温10分钟 |
||
| 加入碘液 |
2滴 |
||
(1)为了证明“唾液对馒头有消化作用”,在2号试管的A处应加入 ,与1号试管起对照作用
(2)为了证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对馒头有消化作用,应选用 两只试管进行对照实验。
(3)实验结果是 号试管中的物质遇到碘液不变蓝,原因是 。
(4)有的同学提出“除了以上三个试管外,还要设置第四个试管,放入馒头块与清水不搅拌,其他处理均相同”。你认为第四个试管的设置 (填“有”或“无”)必要,为什么? 。
(5)通过以上实验可知,淀粉在口腔被消化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