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用中和滴定的方法测定NaOH和Na2CO3的混合溶液中NaOH的含量,可先在混合液中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使Na2CO3完全转变成BaCO3沉淀,然后用标准盐酸滴定(已知几种酸碱指示剂变色的pH范围:①甲基橙3.1~4.4  ②甲基红4.4~6.2  ③酚酞8.2~10)。
(1)滴定时应选用           作指示剂;
(2)判断到达滴定终点的实验现象是                                
(3)下列操作会导致烧碱样品中NaOH含量测定值偏高的是

A.锥形瓶用蒸馏水洗后未用待测液润洗
B.酸式滴定管用蒸馏水洗后未用标准液润洗
C.在滴定前有气泡,滴定后气泡消失
D.滴定前平视读数,滴定结束俯视读数

(4)为测定某烧碱样品中NaOH的含量(设样品中杂质为Na2CO3),某同学进行如下实验:准确称取5.0g样品配制成250mL溶液,然后分三次各取配制好的烧碱溶液20.00mL于三个用蒸馏水洗净的锥形瓶中,分别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并向锥形瓶中各加入1~2滴指示剂,用浓度为0.2000mol·L-1的盐酸标准液进行滴定,相关数据记录如下:

实验编号
V(烧碱溶液)/mL
V(HCl)/mL
初读数
末读数
1
20.00
0.80
21.00
2
20.00
1.00
20.80
3
20.00
0.20
22.80

依据表中数据,计算出烧碱样品中含NaOH的质量分数为                %。(小数点后保留两位数字)
(5)若某样品可能由NaOH、Na2CO3、NaHCO3中的一种或两种组成,为确定其组成,某同学进行下列实验:
准确称取mg样品配制成250mL溶液,取配制好的溶液20.00mL于锥形瓶中,加入2滴酚酞作指示剂,用浓度为cmol·L-1的盐酸标准液进行滴定至终点,消耗盐酸标准液v1ml,然后再滴加2滴甲基橙继续用浓度为cmol·L-1的盐酸标准液进行滴定至终点,消耗盐酸标准液v2ml(v1和v2均不为0),
根据v1和v2数值大小判断样品的组成(用化学式表示):
①v1>v2
②v1=v2
③v1<v2

科目 化学   题型 实验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水的电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同学向Fe(NO3)3溶液中滴加淀粉KI溶液后,溶液呈蓝色。他们对Fe(NO3)3溶液中将I氧化的氧化剂进行了如下探究:
【实验】分别向FeCl3溶液和HNO3溶液中滴加淀粉KI溶液后,发现溶液均显蓝色。
(1)FeCl3溶液与KI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2)KI与HNO3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I+H+NO3→NO↑+I2+H2O(未配平),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提出假设】假设1:氧化剂只有Fe3假设2:氧化剂只有NO3(H
【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假设】
(3)请设计实验验证上述假设
供选试剂:0.2mol•L-1的Fe(NO3)3溶液、0.2mol•L-1的KI溶液、0.01mol•L-1的KMnO4酸性溶液、0.01mol•L-1的KSCN溶液、CCl4溶液、淀粉溶液。(提示:NO3在不同条件下的还原产物较复杂,有时难以观察到气体产生)

实验步骤
预期现象和结论
①取5ml0.2mol•L-1的Fe(NO3)3溶液和5ml0.2mol•L-1的KI溶液,充分反应后加入5ml CCl4溶液,振荡静置,取上层溶液,分置于A、B两支试管中



若溶液不变红色,则假设1成立,否则假设1不成立;
若溶液显紫色,则假设2成立,否则假设2不成立

【思考与交流】(4)若Fe(NO3)3与KI反应的过程中,Fe3和NO3(H)均参与氧化I,则上述实验中步骤②和③的预期现象分别是什么?

现有一试管NO2,某同学设计如下表实验,以尽可能多地使NO2被水吸收。
⑴请完成下表: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解释(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将充满NO2的倒立在盛有水的水槽中,拨去橡皮塞,轻轻晃动试管。
试管内气体由    色逐渐变为无色,液面上升至试管高度的   (离管口)处。






重复步骤②的操作数次,直至液体充满整个试管。
试管内充满无色液体。
总反应方程式:

⑵在下面方框中画出此实验的装置简图。

[化学—选修2:化学与技术]
最近科学家提出一种“绿色自由”构想:把空气吹入碳酸钾溶液,然后再把CO2从溶液中提取出来,经化学反应后使空气中的CO2转变为甲醇。其技术流程如下:

(1)吸收池中饱和碳酸钾溶液的作用是
(2)分解池中发生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3)上述流程中能体现循环利用的物质有
(4)合成塔中生成甲醇的反应,其原子利用率理论上(能、否)达到100%。若合成塔中有2.2 kgCO2与足量H2恰好完全反应,可放出2473.5kJ的热量,试写出合成塔中发生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5)如果空气不经过吸收池和分解池,而是直接通入合成塔,你认为(填“可行”或“不可行”),理由是
(6)上述合成反应具有一定的可逆性,从平衡移动原理分析,低温有利于原料气的转化,而实际生产中采用300oC的温度,其原因是

有文献记载:在强碱条件下,加热银氨溶液可能析出银镜。某同学进行如下验证和对比实验。

装置
实验序号
试管中的药品
现象


实验Ⅰ

2mL银氨溶液和数滴较浓NaOH溶液
有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溶液逐渐变黑,试管壁附着银镜

实验Ⅱ
2mL银氨溶液和
数滴浓氨水
有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溶液无明显变化

该同学欲分析实验Ⅰ和实验Ⅱ的差异,查阅资料:
a.Ag(NH3)2++2H2O Ag++2NH3·H2O b.AgOH不稳定,极易分解为黑色Ag2O
(1)配制银氨溶液所需的药品是
(2)经检验,实验Ⅰ的气体中有NH3,黑色物质中有Ag2O。
①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NH3产生的现象是
②产生Ag2O的原因是
(3)该同学对产生银镜的原因提出假设:可能是NaOH还原Ag2O。
实验及现象:向AgNO3溶液中加入,出现黑色沉淀;水浴加热,未出现银镜。
(4)重新假设:在NaOH存在下,可能是NH3还原Ag2O。
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发现试管中出现银镜。
在虚线框内画出用生石灰和浓氨水制取NH3的装置简图(夹持仪器略)。

(5)该同学认为在(4)的实验中会有Ag(NH3)2OH生成,由此又提出假设:在NaOH存在下,可能是 Ag(NH3)2OH也参与了NH3还原Ag2O的反应。进行如下实验:

①有部分Ag2O溶解在氨水中,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②实验结果证实假设成立,依据的现象是
(6)用HNO3清洗试管壁上的Ag,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钛铁矿的主要成分为FeTiO3(可表示为FeO·TiO2),含有少量MgO、CaO、
SiO2等杂质。利用钛铁矿制备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钛酸锂Li4Ti5O12和磷酸亚铁锂
LiFePO4)的工业流程如下图所示:

已知:FeTiO3与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FeTiO3+4H++4Cl= Fe2++ TiOCl42—+2H2O
(1)化合物FeTiO3中铁元素的化合价是_______。
(2)滤渣A的成分是_______。
(3)滤液B中TiOCl42和水反应转化生成TiO2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
(4)反应②中固体TiO2转化成(NH4)2Ti5O15 溶液 时,Ti元素的浸出率与反应温度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反应温度过高时,Ti元素浸出率下降的 原因_

(5)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
(6)由滤液D制备LiFePO4的过程中,所需 17%双氧水与H2C2O4的质量比是_______。
(7)若采用钛酸锂(Li4Ti5O12)和磷酸亚铁锂(LiFePO4)作电极组成电池,其工作原理为:Li4Ti5O12 + 3LiFePO4 Li7Ti5O12 + 3FePO4 该电池充电时阳极反应式是:_______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