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现代文阅读
读书如熬粥
赵畅
①我的母亲煮得一手好粥。孩提时曾问母亲何以烧出好粥,她告诉我:“粥是熬出来的,熬粥有三要素,即‘好米、文火、持续’。”
②是的,要熬一锅好粥,首先在于有“好米”。米好,粥就好。粥拼的是米,是米本身,是那种不加附加值的实力与质地。有了“好米”,还须用“文火”,即要用比较弱的火来熬,用“文火”易熬透,既能保持营养成分不流失,又能保持那份天然的鲜香味。熬粥还得有耐心,须持续。一锅好粥,少说也得熬上个把小时。熬粥之妙,令我想及读书。细细回味一番,读书不正如熬粥一般吗?
③是啊,读书之法,贵在选择。要多读经典好书,经典往往记录着优秀的思想,它们总是超越时代、历久弥新的。读经典,你将从先贤的精神世界中吸收养分,从与高贵的心灵对话中得到陶冶。秘鲁作家略萨说:“如果一个人不读书,或者很少读书,或者只读‘垃圾书’,他可能会说话,但是永远只能说那点事情,因为他用来表达的词汇量十分有限。不仅是词汇的限制,同时又是智力和想象力的限制,是知识和思想贫乏的表现。”略萨对阅读经典的真谛作了深刻的诠释。一个常读经典作品的人,一个常读好书的人,更容易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
④读书之法,贵在耐心细读。心急火燎是读不了书的,粗枝大叶也不会有好的效果。读书须用“文火”,好似老牛吃草,不慌不忙,细细咀嚼。读书是一个人的心灵之旅,拿到一本书看到书名时,就像在长途汽车站的站牌上看到一个遥远的目的地,它意味着什么,暂时你还不知道,你只是向往。然后,你打开书本,仿佛踏上一段陌生而新奇的旅程。如果说,最幸福的旅行是那种沿途风光无限、刺激浪漫的行程的话,那么,最幸福的阅读则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书本中向你次第展开。按高尔基的说法,就是阅读向你“打开了一扇扇新的不知道的世界的窗户”。只是别忙,须从容读。从容读,你便会觉得处处皆风景。
⑤读书之法,贵在持之以恒。不能心血来潮,高兴时拼命读,兴头过后就丢弃一旁。真要读书,须耐得寂寞,甘守孤独。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是一种孤独,它更适合于“独啜”。不要因为这份寂寞与单调,你就感到厌烦无味,就与读书渐离渐远。坚持读书,须有目标追求。这方面,国学大师陈寅恪便是典范。赵元任的夫人杨步伟回忆说:“那时在德国的学生们大多数玩得乱得不得了,只有孟真(傅斯年)和(陈)寅恪两个是‘宁国府门前的一对石狮子’”。意思是说,他们对读书对学问颇有定力。这种咬定目标、坚持不懈的定力,值得每个读书人学习。读书要做到恒久有定力,对那些以忙为由而少读书、不读书的人来说更是如此。胡耀邦同志曾说过一句话:“你要多读书,就要少打扑克,少跳舞,少看电影。”可不是吗?时间挤挤总是有的,就看你舍不舍得少打点扑克和麻将了。
⑥读书如熬粥,也要遵循“好米、文火、持续”三大法则,只要做到读经典好书、耐心细读、持之以恒地读,读书之“用”就会潜移默化,融进一个人的血液、精神、行动之中,让人享用不尽,受益无穷。
(选自《人民日报》2012年2月21日,有改动)
下列对本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写母亲熬粥的事,目的是引出文章的论题,进而进入对中心论点的论述。 |
B.文章第①、②段及最后一段用熬粥的“三要素”比喻读书的三大法则。 |
C.文章第⑤段举国学大师陈寅恪的例子从反面论证读书之法。 |
D.文章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 |
作者说“读书如熬粥”,根据文意谈谈作者认为读书应遵循哪些法则?
试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①一些有着长距离迁徙习惯的动物,如海龟、鸣禽、黑脉金斑蝶和大西洋鲑等,它们为了寻找新的食物来源、繁殖场所和栖息地而长途跋涉,形成大自然中一道奇伟壮丽的独特景观。动物的长距离迁徙能力令人叹为观止。北极燕鸥是动物界长途迁徙记录的保持者,在一年的时间里,它们从北极飞往南极,又从南极返回北极,路途长达两万千米。幼鲑从出生地的淡水河游经几百千米到达海洋,成年后再回游到出生地。黑脉金斑蝶是一种看上去十分脆弱,实际上却非常坚强的生物,它们的迁徙路线几乎遍及北美洲。
②这些动物没有指南针,没有卫星导航系统,没有勘测地图,没有雷达,没有我们人类所拥有的种种复杂的仪器和工具,那它们是如何长距离迁徙而不迷路的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科学家们,直到最近才开始逐渐解开谜底。
③动物的长距离迁徙能力或许源于它们所拥有两种杰出的超感能力:偏振光视力和磁感受力。人眼能看到自然光,但人眼没有辨别和觉察偏振光的能力。每当黎明和黄昏,太阳低垂在地平线下时,人眼便无法看到太阳的光线,但鸟类和蝴蝶却能看到此时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偏振光。科学家认为,鸟类等动物正是以这种偏振光作为迁徙路途中准确的参照点。
④迁徙动物还有可能利用它们体内的“磁罗盘”来进行导航。最近对信鸽的研究发现,它们的喙部含有一种微小的磁性晶体。这是一种“磁铁矿”,直接与神经系统相连,磁性受体起着罗盘的作用。这种简单但可靠的罗盘对地球磁场十分敏感。
⑤研究发现,迁徙动物擅长在大自然中寻找各种可用于导航的线索,如太阳、星星和地标等,加上它们出色的辨别偏振光的能力和对磁场的敏锐感觉,在它们的大脑里很自然地形成了一幅精确的线路图,引导它们完成惊人的千里迁徙。
(节选自2011年第11期《大自然探索》)本文说明的对象是()
A.动物的超感导航能力 | B.动物有长距离的迁徙能力 |
C.动物迁徙有精确地线路图 | D.令人叹为观止的动物迁徙 |
本文说明的顺序是()
A.空间顺序 | B.逻辑顺序 | C.时间顺序 | D.逻辑顺序和空间顺序 |
根据文意,下列与迁徙动物相关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海龟、鸣禽、黑脉金斑蝶和大西洋鲑等,这些有着长距离迁徙习惯的动物,为了寻找新的食物来源、繁殖场所和栖息地而进行长途跋涉。 |
B.科学家认为,偏振光是鸟类等动物在迁徙路途中准确的参照点。 |
C.鸟类和蝴蝶迁徙时能看到人无法看到的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偏振光。 |
D.北极燕鸥在一年的时间里,它们从北极飞往南极,又从南极返回北极,路途长达两万千米,迁徙线路几乎遍及北美洲。 |
下列表述与本文内容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A.迁徙动物能长距离迁徙而不迷失方向,只因为它们具有出色的辨别偏振光的能力和对磁场的敏锐感觉。 |
B.鸟类的喙部都有一种“磁铁矿”,直接与神经系统相连,磁性受体起到罗盘的作用。 |
C.迁徙动物善于在迁徙时寻找太阳、星星和地标等作为导航线索。 |
D.迁徙动物是利用它们体内的“磁罗盘”来进行导航的。 |
阅读《犟劲》一文,完成小题。
犟劲
宋跃辉
①天阴冷,会稽山腹地更冷。花期延时,茶叶的采摘也延时了。周文龙在王坛镇一个酒店喝酒,A天上飘落的雪花虽然轻盈,但他心里很沉。
②周文龙委实没料到,今年老天爷翻了脸。他的300亩有机“大越山龙”,本来就只靠自然生长,要是今年气候温暖,大越山龙的产量就会高一点,就能消化部分投资成本,遇到这寒冷的天,看来困难了。好朋友阿文终于打破沉默说:“还是快点用稻草保暖吧!我上网查过,目前没有更好的办法给茶树保暖啦。”周文龙一双目光紧盯着阿文,其实他心里十分清楚,用稻草给茶树保暖,可以减少损失,茶农大多用这种方法给茶树保暖。
③酒店里有许多人都认得周文龙,平日里都晓得他是个乐天派,整天笑嘻嘻的,可眼下他的脸上都是愁。有几个茶农凑上来给周文龙洗脑子:“大家不都是用稻草给茶树保暖吗?你怕什么?再说喝茶的谁会晓得你用稻草给茶树保暖,就是知道了又会怎么样呢?” 周文龙的脸上这时倒是有了些许笑意:“不行,稻草上有农药残留物,有机茶要受影响的。”“哎呦呦,这能有多少残留物啊,说不定还没有呢!”周文龙还是坚决摇了摇头。
④晚上,他怎么也睡不着,几次起身,拉开窗帘看外面的天,B虽然漆黑一片,可他还是清晰地听到了雪花飘落的声音,虽然轻微,却像石子击在他的心上。他只能祈祷第二天雪停。如果再这样下去,几百亩的茶园恐怕只能收获几百斤茶叶。
⑤以前,周文龙在上海工作,但他还是喜欢家乡的山水,爱喝家乡的茶。可他清楚,茶农为了除虫和增加产量,会定期给茶树打药水,施化肥,不少厂家在茶叶制作过程中的卫生状况也不是很理想。于是七年前,他决定种植有机茶,想法很简单,如今大家最关心的就是食品健康,茶叶又是生活中的必需品,他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保证自己种出来的茶叶绝无污染,可以让人喝得放心、健康。
⑥当时,省里专家告诉他,这是有很大风险的,任何一个过程,都不能有一丝差错,难度非常大。周文龙所在的舜皇村的村民和周围不少茶农,都说周文龙傻。就是风调雨顺,他的茶叶品质再好,可是产量不高,又能挣多少钱呢?收回投资起码要好几年时间,还不如就搞些普通绿茶,种植、加工、运输都方便,钱也来得快。可是周文龙就是认死理,哪怕一条路走到黑,也要把有机茶事业坚持下去。前两年,老天爷帮忙,他的茶园虽然没挣到什么钱,不过看到许多人从很远的地方跑来求购大越山龙,他心里美滋滋的。然而,今年老天爷不再眷顾他,不是连续低温就是连着几天下雪,搅得他心里一直没有踏实过。他可以用稻草给茶叶保暖,但是,自己曾经对许多客人承诺过,他生产的是良心茶,绝不会为了提高产量,采取与有机食品生产相悖的做法。
⑦C翌日,雪还在飘,周文龙的茶树都被雪覆盖着。
⑧阿文再次对周文龙说:“气象预报说,这雪还要下。还是赶快用稻草给它们保暖吧。据说,微量的农药残留物,仪器也不一定能检测出来。”周文龙回答:“昨晚我想了一夜,无论怎样,我也要扛下去,绝对不能在有机茶上耍一点点花头。我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
(选自《解放日报》,有改动)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本文写景之处虽然不多,但非常精彩。请你从A、B、C三处中任选一处,自选角度简要品析。
文末周文龙说:“我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请联系上文,想象周文龙曾经说过什么话,描写周文龙当时说话的内容及情态。
有人认为文章的第⑤段作用不大,可以删去。你认为此段删去好不好?为什么?
文章第⑥段写到:“周文龙所在的舜皇村的村民和周围不少茶农,都说周文龙傻。”读完本文,你认为周文龙真傻吗?请联系现实生活谈谈。(5分)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①最近,国内不少实体书店相继倒闭,就连如雷贯耳的外资书店“贝塔斯曼”,都因无力撑持而黯然退场。以前遍及大街小巷的书店,都渐渐从街面消失,犹如经历了一场看不见的文化飓风。
②这不仅是书的厄运,也是报纸、杂志和一切纸媒的厄运。当网络阅读和网络销售渐成主流人群的生活方式时,纸媒的适度退场便成为必然。屏幕一开可知天下事,鼠标一点可购天下物, 便捷、高效、全能。信息时代摧枯拉朽的飓风起于青萍之末,汇成时代潮流,来势汹汹,无可阻挡。
③飓风好生了得,可飓风之下,寸草不生么?非也。环顾四周,上海的“季风”、北京的“万圣”、台北的“诚品”、南京的“先锋”、杭州的“枫林晚”、广州的“学而优”……他们依然挺立着,风姿绰约。这说明,纸媒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彻底消亡,手指对纸质的触摸,眼睛对书籍的温情,耳朵对翻书声的享受,再加上咖啡与清茶的氤氲缠绵,注定了这样的传统阅读是人类不离不弃的伴生物。
④其实,令人忧虑的不是书店的减少,而是阅读人群的稀少。有资料显示,欧洲年均每人纸质书阅读量,是中国人的近20倍。只要留意一下眼见为实的世界,看一眼欧洲的城际火车,瞅一眼日本和中国台北、香港的地铁,那种人手一册的安静场面常常令人心仪称羡。论科技,人家不比咱们落后吧,可为何人家的阅读习惯依旧“古典”?那是因为,纸质阅读早已成为他们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有幸福存焉。
⑤学者易中天曾用“危言耸听”的句式道出了他的“读书观”,即所谓“开卷有益,读书无用”。乍听之下如入五里雾中,然细究之下却发现藏有深意。当一个民族的读书动力主要来自于“实用”,而非源自于“进益”,那么,要指望形成全民阅读之壮观美景,恐怕遥遥无期。只有全社会凝成“不顾无用,只要有益”的读书共识,才有可能造就风清气正的读书氛围。
⑥书店倒闭不可怕,可怕的是蛰伏其后的支撑精神的坍塌。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书店之“拯救”,仅靠政府的“象征性拨款”,虽可小范围救燃眉之急,但终究难以力挽狂澜。唯有由此出发深刻反思“人与书”的关系,才能保住和建立一座座文化地标,抵御来自花花世界的侵蚀,使之成为人们心灵的港湾。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请结合全文内容,给本文拟一个合适的题目。
第③段中的划线句采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请任选一种,简要分析其作用。
在文章中,作者一方面认为书店倒闭“不可怕”,另一方面又表示“令人忧虑”、“可怕”,这是否矛盾?请联系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在信息时代,“当网络阅读和网络销售渐成主流人群的生活方式时”,纸质阅读、纸质书信往来、上门拜年等许多传统的生活方式正在离我们远去。请从生活中撷取一例,简要阐述你的看法。
翻浆的心
毕淑敏
那年,我放假回家,搭了一辆运送旧轮胎的货车,颠簸了一天,夜幕降临才进入戈壁。正是春天,道路翻浆①。
突然在无边的沉寂中,立起一根“土柱”,遮挡了银色的车灯。
“你找死吗?!”司机破口大骂。
我这才看清是个青年,穿着一件黄色旧大衣,拎着一个系着鬃绳的袋子。
“我要搭车,我得回家。”
“不带!哪有你的地方!”司机愤愤地说。
“我蹲大厢板就行。”
“不带!”司机说着,踩了油门,准备闪过他往前开。
那个人抱住车灯说:“我母亲病了……我到场部好不容易借到点小米……我母亲想吃……”
“让他上车吧!”我有些同情地说。
他立即抱着口袋往车厢上爬,“谢谢谢……谢……”最后一个“谢”字已是从轮胎缝隙里发出来的。
夜风在车窗外凄厉地呜叫。我找到司机身后小窗的一个小洞,屏住气向里窥探。
朦胧的月色中,那个青年龟缩在起伏的轮胎里。每一次颠簸,他都像被遗弃的篮球,被橡胶轮胎击打得嘭嘭作响。
“我好像觉得他要干什么。”司机说。
这一次,我看到青年敏捷地跳到两个大轮胎之间,手脚麻利地搬动着我的提包。那里装着我带给父母的礼物。“哎呀,他偷我东西呢!”
司机狠踩油门,车就像被横刺了一刀的烈马,疯狂地弹射出去。我顺着小洞看去,那人仿佛被冻僵了,弓着腰抱着头,企图凭借冰冷的橡胶御寒。我的提包虽已被挪了地方,但依旧完整。
司机说:“车速这么快,他不敢动了。”
路面变得更加难走,车速减慢了。我不知如何是好,紧张地盯着那个小洞。青年也觉察到了车速的变化,不失时机地站起身,重新搬动了我的提包。
我痛苦地几乎大叫。司机趁着车的趔趄,索性加大了摇晃的频率,车窗几乎吻到路旁的沙砾。再看青年,他扑到在地,像一团被人践踏的草,虚弱但任不失张牙舞爪的姿势,贪婪地守护着我的提包——他的猎物。
司机继续做着“高难”动作。我又去看那青年,他像夏日里一条疲倦的狗,无助地躺在了轮胎中央。
道路毫无先兆地平滑起来,翻浆也消失得无影无踪。司机说:“扶好你的脑袋。”就在他的右腿狠狠地踩下去之前,我双腿紧紧抵地,双腕死撑面前的铁板……
不用看我也知道,那个青年,在这突如其来的急刹车面前,可能要被卸成零件。“看他还有没有劲偷别人的东西! ”司机踌躇满志地说。
我心里安宁了许多。只见那个青年艰难地在轮胎缝里爬,不时还用手抹一下脸,把一种我看不清颜色的液体弹开……他把我的提包紧紧地抱在怀里,往手上哈着气,摆弄着拉锁上的提梁。这时,他扎在口袋上的绳子已经解开,就等着把我提包里的东西搬进去呢……
“他就要把我的东西拿走了!”我惊恐万状地说。师傅这次反倒不慌不忙,嘴角甚至显出隐隐的笑意。
我们到了一个兵站,也是离那个贼娃子住的村最近的公路,他家那儿是根本不通车的,至少还要往沙漠腹地走10公里……
那个青年挽着他的口袋,像个木偶似的往下爬,跪坐在地上。不过才个把时辰的车程,他脸上除了原有的土黄之外,还平添了青光,额上还有蜿蜒的血迹。
“学学啦……学学……”他的舌头冻僵了,把“谢”说成了“学”。
他说:“学学你们把车开得这样快,我知道你们是为我在赶路……学学……”他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我们。
看着他蹒跚的身影,我不由自主地喝了一声:“你停下!”
“我要查查我的东西少了没有。”我很严正地对他说。
司机赞许地冲我眨眨眼睛。
青年迷惑地面对我们,脖子柔软地耷拉下来,不堪重负的样子。我敏捷地爬上大厢板。我看到了我的提包。我摸索着它,每一环拉锁都像小兽的牙齿般细密结实。突然触到鬃毛样的粗糙,我意识到这正是搭车人袋子上那截失踪的鬃绳。它把我的提包牢牢地固定在大厢的木条上,像焊住一般结实。我的心像凌空遭遇寒流,冻得皱缩起来。
(有删改)
[注释]①翻浆:春暖解冻时,地面或道路表面发生裂纹并渗出水分和泥浆。小说中的“青年”是怎样的一个人?请概括作答。(2分)
阅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5分)
(1)联系全文,简要说说题目中“翻浆”的含义是什么。(2分)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作答。(3分)小说结尾部分情节设置很巧妙,请你选择一个角度简要赏析。(4分)
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现实谈谈你对此的看法。(4分)
成长是一件怎样的事
①和许多人一样,小时候,我一直以为成长是因为年幼。我学习,我锻炼,我劳动,都是因为我还小,还得成长。而一旦长大,就不需要再付出任何努力。仿佛成长是一种储蓄,只要存够了一定的数额,就可以坐享其成,再无旁忧。
②后来才明白,不是这样。
③成长是一件最漫长的事情,漫长至终生。阶段不同,成长的主题不同:一岁成长的是身体,十岁成长的是知识,二十岁成长的是情感,五十岁成长的是智慧……无论哪一方面的侧重,对于一个有悟性的人来说,成长都是一种必然的状态。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学,就是成长的另一种说法。
④成长是一件最丰饶的事情。它是一个千面女郎。因为成长,今天的麦苗是鲜绿的,明天就会变成金黄。因为成长,今天的麦穗是饱满的,明天就躺进了打麦场。因为成长,今天的玫瑰是含苞的,明天就会娇艳绽放。因为成长,今天的花蕊是芬芳的,明天就融进了泥土的温床一不,不要为躺进打麦场的麦穗和融进泥土的花蕊悲哀,沉寂也是一种成长。生命存在的过程中,每一个细节都有深情。不是所有的成长都有着明朗绚丽的色调。有些成长,注定是那种深沉厚重的乐章。
⑤你知道庄稼有一种生长方式叫“蹲苗”吗?就是天旱的时候也不去浇它们,没有水它们就不能往上长了,但是为了生存,它们就会拼命地往下扎根,用根去吸取土层里含的水。这样过一段时间之后,它们的根就能扎得牢牢实实的,再一浇水,就会长得又壮又稳。对每一个成长者的心灵来说,蹲,从来就是一种必要的积蓄过程。不扎实地蹲,就不可能延展出发达的根系去获得最丰厚的滋养;不扎实地蹲,就不可能在低潮之后充满爆发力地重新站起来;不扎实地蹲,就会因快速地虚长而及早地浪费珍贵的契机和希望;不扎实地蹲,就会在烈日的炙烤和风雨的袭击中让娇弱的花朵黯然凋落。在形式上,蹲是一种挫折,本质上,它却是一种胜利的潜伏。它以一种外部的低姿态,隐含着一种内部精神的拔节。蹲,是另一种意义的成长。
⑥成长是一件最深情的事情。每当我做了一件糟糕的事情,我就对自己说:不要紧,吸取教训。如果明天遇到了相同的情况,你一定会做得好一些,因为,你还会成长。每当我看到镜子里又憔悴了一分的容颜,我就对自己说:别失望,也别忧伤,谁的身体都会老去,幸亏你的内心还在成长,这比什么都重要。当然,我清楚地知道,在自己之外,永远有比自己年轻的人潮在涌动。但我并不觉得任何比我年龄小的人都是年轻的,也不敢认为任何比我年龄大的人都比我衰老。因为有无数的人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年轻,没有让自己得到有效的成长一真正知道成长意义的人,往往都是那些在生理角度上不再年轻的人。这真是既有趣又荒唐。我私下里认为,这是命运对于知晓学习的人的一种额外奖赏。第②段划线的词“这样”指代的是什么?
为什么第③段说“学,就是成长的另一种说法”?
第⑤段介绍庄稼“蹲苗”的目的是什么?
请说说你对文末画线句含义的理解。
下面是几位同学撰写的成长感言,请把你的成长感言也写下来。
阿伊莎:聪明是船,勇敢是帆,成长的道路是一片汹涌的大海,而海里的波涛正是我要克服的困难和挫折。
章城纬: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只有让眼睛看到健康的东西,心灵才会得到净化。
范则楷:如果你想到失败,你就失败了。纵使你想要到胜利,只要浮现失败的字眼,胜利就不会向你微笑。
我的成长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