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会飞的船
(1)近一个月里,海南三亚湾的游客们会在海边发现这样一个“两不像”:它长着飞机的样子,有机翼,有客舱,却又能在水里自由航行;说它是船,可它又能快速起飞,在海浪上方掠海飘过,它究竟是什么?它就是我国首型商用“海上飞船”——“翔州1” 地效翼船,俗称“会飞的船”。是利用机翼地面效应原理实现贴近地面高速飞行的高性能船,在海中能飞能游、身手不凡。
(2)地效翼船航行时,它先以船的“姿态”加速航行。然后在海面滑行三分钟左右,它的发动机的响声逐渐加大,航速加快,船体渐渐跃出水面,离开海面 0.5米 、 1米 ,直至在 2米 左右,找到地效飞行的合适高度,就保持平稳飞行,速度逐渐上升至 160公里 /小时。当遇到水面正常行驶的船舶时,它可以采取“绕飞”的方式,驾驶员也可以拉升动力,采取爬升飞越,越过前方障碍物后,继续降到合适高度接着飞行。
(3)那么,是什么力量将飞机托着使它保持在一定的高度飞行呢?空气动力学家给出了答案:当运动的飞行器掉到距离平静的地面或水面很近时,整个机体的上下压力差增大,升力会陡然增加。这可使飞行器诱导阻力减小,同时能获得比空中飞行更高升阻比的物理现象,升阻比代表了运行的效率。充分利用这种现象,地效翼船越贴近平静的水面,飞行速度性能越能达到最佳发挥。
(4)我国从1967年就开始研制地效翼船,目前已研制10余艘,多集中在内河区域。而“翔州1” 地效翼船海上实验的顺利完成,标志着我国地效翼船正式进入规模化商用阶段,它在军用和民用方面都有着巨大的潜在优势,它的使用也必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多种变化。
(5)首先,它将提升海洋航行速度。长期以来,人们热衷于提升各种交通工具的速度,飞机和火车的速度节节提高,但船舶提速始终是个问题。据了解,目前装载集装箱的船舶航速大约在 30公里 /小时,军用船舶的作战使用航速约 60公里 /小时。船舶专家认为,水的密度比空气密度大800倍,进一步提升船速的难度相当大。地效翼船的研制,大大提升人类在海洋上的航行速度。据了解,它的速度在140— 160公里 /小时,最高时速约 210公里 。随着研制吨位的逐渐增大,地效翼船的飞行时速还可以达到 500公里以上。
(6)其次,在水面上起飞,比飞机更方便安全。从外观上看,地效翼船像是飞机,这种船具有飞机无法比拟的优势。只要有一片平静的水域,它就能起飞,省却了大量建设机场的土地资源,其通讯、导航、空地勤保障条件要求也较低,比飞机要更为方便,也更为安全。高速前进的地效翼船是军事界的“宠儿”,由于其贴近海面飞行,隐蔽性高,不容易被雷达发现,更难以对其实施瞄准攻击。因此,军事专家给予其“电子战的运载平台”、“突击登陆的理想工具”、“海上救援流动医院”等美称。
(7)再次,岛岛之间登陆更方便。随着地效翼船的进一步研发和推广,它在民用领域将更有作为。从三亚到三沙市政府驻地——西沙永兴岛,坐普通的公务船要用15个小时。如果乘坐‘翔州1’,预计1小时50分就可以到达,并且抗风浪性更强,机动性更高。三沙市的海岛管理是我国广袤海域管理的一个缩影。在我国东海和南海,多数岛屿都较小,无法设置机场,同时又距离大陆遥远而无法动用直升机飞行,而地效翼船却能够在海上条件差、花销很小的情况下实施登陆、运输人员和物资。
(8)最后,为海上维修提供便利。地效翼船是未来造船业的一个方向。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保护和发展海洋,地效翼船的研究,一方面为加大维护海洋权益提供支持,另外一方面为加快发展海洋经济提供便利。海上风电、海上石油平台等一旦出现故障,利用地效翼船可以更加快速有效地将维修人员和设备运抵现场。 文章第一段运用设问句式有什么作用?
选文第(5)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分析其作用。
选文第(7)段中加点的词“预计”能否删去?为什么?
结合文段,概括说明“会飞的船”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变化?
阅读《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中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在沙漠里不但光线会作怪,声音也会作怪。唐玄奘相信这是魔鬼在迷人,直到如今,住在沙漠中的人们还有相信的。群众把会发出声音的沙地称为“鸣沙”。现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县靠黄河有一个地方叫鸣沙山,即沙坡头地方,科学院和铁道部等机关在此设有治沙站。站的后面便是腾格里沙漠。沙漠在此处已紧逼黄河河岸,沙高约一百米,沙坡面南座北,中呈凹形,有很多泉水涌出。这块沙地向来是人们崇拜的对象。据说,每逢农历端阳节,男男女女便在鸣沙山上聚会,然后纷纷顺着山坡翻滚下来。这时候沙便发出轰隆的巨响,像打雷一样。两年前我和五、六个同志曾经走到这鸣沙山顶上慢慢滚下来,果然听到隆隆之声,好像远处汽车在行走似的。据一些专家的意见,只要沙漠面部的沙子是细沙而干燥,含有大量石英,被太阳晒得火热后,经风的吹拂或人马的走动,沙粒移动摩擦起来便会发出声音,这便是鸣沙,古人说:“见怪不怪,其怪自败。”沙漠里的一切怪异现象,其实都是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 这段文字说明了沙漠里的什么怪异现象?产生这一现象的条件有哪四个?
这段文字是按什么顺序说明沙漠里的这个怪异现象的?
一切怪异现象,其实都是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请你举出生活中一个例子来证明这句话。(要求现象和道理都说清楚)
阅读《植物”预测术”》,完成后面题目。
植物“预测术”
(1)《红楼梦》第九十四回写了发生在大观园里的一件怪事:那些本该在阳春三月开花的海棠树,在花木凋零的ll月却突然开满了鲜花。聪明过人的探春心想:“大凡顺者昌,逆者亡;草木知运,不时而发,必是妖孽。”不久,大观园开始走向衰落。
(2)植物究竟有没有预知天灾人祸及天气变化的能力呢?虽说预知人祸的能力大多在文学作品中才能看到,但预测天灾及天气变化的本领却是活生生的事实。许多科学家对这一有趣的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观测和研究。
(3)科学家发现,含羞草能预测地震等自然灾害。含羞草的叶子排列整齐、对称。轻轻触动一下它的叶尖,整个叶子都迅速合起来,真像低眉顺目、含羞自持的少女一般。通常情况下,含羞草的叶子是白天打开,夜晚闭合;日出前30分钟舒展枝叶,日落30分钟后枝叶则收拢。假如一反常规,白天闭合,夜晚舒展,则表示大自然将发生变异,这种反常表现很可能是地震发生的前兆。有人观察到,如果周围60公里的范围内将发生大地震时,约40分钟前,含羞草会发生行为改变,会在白天将叶子闭合起来。看来,含羞草的确能预知地震,给人以警示。
(4)多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上有一种植物,人们称它为“地震花”,可能是属于樱花一类的植物。它们生长在山坡上,地震发生之前,便会开花。岛上的居民把这种植物当作观测装置,只要发现它开花了,马上作应急准备。
(5)一些树木也具有这样奇异的“超能力”。1976年,唐山发生7.8级大地震,在地震来临之前,蓟县穿芳峪一个地方的柳树,在枝条顶部20厘米处,全部出现枝枯叶黄的现象。人们发现,当树木出现重花(二次开花)、重果(二次结果)或突然大片枯萎死亡等异常情况,那么很可能就是地震将要发生了。
(6)科学家们观察到,地震发生之前,许多植物的生物电位会发生变化。l983年,日本秋田发生7.6级地震。震前20小时左右,日本观测点上的合欢树生物电位开始激烈地上下波动;震前l0小时,又平静下来;震前6小时,再次异常;地震之后,异常消失。除了合欢树以外,还有一些植物也能产生与合欢树一样的生物电位变化,像桑树、凤凰树、漆树等等。
(7)还有一些可以预报天气变化的植物,下雨、阴天、晴天都可以预报。
(8)广西忻城县龙顶山村旁,生长着一棵150多岁的“气象树”,当地人叫它青冈树。它的叶子颜色会随天气的变化而变化。晴天,一般是深绿色;当叶子变红的时候,就预示两天内这一带将要下大雨;雨过天睛,叶子又恢复成深绿色。多年来,当地农民就是根据叶子的颜色来预测天气,安排农活的。
(9)在安徽省和县高关乡大滕村旁,有一棵树龄400多年的老榆树,它也能预报天气变化的情况。这棵树如果在谷雨前发芽,长得芽多叶茂,就预示雨水多;如果它跟别的树一样,按时节发芽,树叶长得疏密有致,就预兆风调雨顺;要是它推迟发芽,叶子长得又少,就预示雨水少,有旱情。几十年来的观察资料证明,它对天气变化情况的预报是相当准确的。
(10)这些植物为什么具有这种神奇的功能?有关专家认为,这是它的根系敏感地捕捉到地球内部的物理、化学和磁场等复杂变化。那为什么其他植物不具备这种功能?看来,要想解开植物预测的机理,还要进行更深入地研究。一旦把植物预知大灾难的超能力之谜揭开,那么将在人与自然灾害的斗争中,树立起一座划时代的里程碑!通读全文,试分析文章题目“植物‘预测术’”的含义。(4分)
第⑥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请说说运用这些说明方法的作用。(4分)
本文主要的表达方式是说明,而第①自然段主要运用了这一种表达方式。请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谈运用这种表达方式的目的。(4分)
第⑤自然段“人们发现,当树木出现重花(二次开花)、重果(二次结果)或突然大片枯萎死亡等异常情况,那么很可能就是地震将要发生了。”这句话中的“很可能”能删去吗?为什么?(4分)
阅读《枫叶礼赞》,完成下面题目。
枫叶礼赞
(1)我爱枫叶,因为它红得深浓,红得艳丽。
(2)多少年来,每每想到杜牧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就自然而然地萦回于三秋景色。而对枫叶的不畏风霜侵凌,在萧瑟的秋林中,愈见其红,而且红得那么动人,就不能不使你心神向往。即使是春花竞盛、暑夏蒸腾的时令,一想到秋,也会首先想到枫叶,这纯不是偶然的。
(3)重阳节过后,在北京来说,到香山看枫叶,正是很好的时节。过去的诗人骚客,在这样的季候,骑一头小毛驴儿,慢慢地出了西直门,一步一颠直往西边走去。等到了碧云寺一带,就渐入佳境。然后像喝了一杯花雕酒一样,被这鲜艳的色彩陶醉了,因而流连忘返。有时还会即景遣兴吟一首七绝,把她比作青春女儿的酡颜。这种意境,固然也不为过,但我却没有这样闲散的雅兴,我爱枫叶。没有别的,爽直一点儿来说,就是因为她红!
(4)秋冬之交,正是吃萝卜的时候。街头夜晚,叫卖者常常喊着“萝卜赛梨”的清脆的声音,引诱你不得不去买一个尝尝;而且萝卜还有”红到心”的别号。可是它的内心是不是红的,还得等到剖开之后,经过检验才见分晓。这又哪里赶得上枫叶之红,她是那么鲜明,那么毫无掩盖地表现自己的色彩。说她是敢于红,有气魄的红,也是应该的。
(5)有人说,枫叶虽红,可毕竟是到了肃杀的秋天。《董西厢》中有一警句:“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以枫叶喻离别,把枫叶比作血,当然这是随人的心情而兴感的。但从我来看,说肃杀也好,比作血也好,都还是在于秋,而不在枫叶,相反的如果把把枫叶之红比作血,那就是因为她的确抗得住肃杀之气啊!
(6)枫叶也并不因为红而孤独。你看去香山看红叶的人那么多;而且东篱黄菊,山涧青松,以及竹的挺拔,梅的清香,或跟她同时,或继之而放,都是在耐寒冒冷中各具风貌。一想到枫叶,我也便想到那些在各个岗位上克服困难而挺拔直立的劳动者们,我觉得用枫叶的性格来比喻我们这时代的英雄人物也是毫无愧色的。
(7)我礼赞枫叶,我爱她斗西风血点儿红!
(选自《语文读本》八年级下)从上文看,枫叶有哪些特征? (4分)
作者写秋冬之交的萝卜以及引用《董西厢》中的警句,各有什么用意? (5分)
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谈谈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5分)
作者笔下的枫叶有什么象征意义? (4分)
阅读文章《最后一课》,回答问题。
接着,韩麦尔从这一件事谈到那一件事,谈到法国语言上来了。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说到这里,他就翻开书讲语法。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我觉得我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他也从来没有这样耐心讲解过。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
…………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12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钥匙”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全句的深刻含义是。
为什么听到终生、号声,韩麦尔先生会“脸色惨白?
“我”觉得他从没有这么高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1) 这段属于_______________描写;
(2)表现了韩麦尔先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韩麦尔先生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神;韩麦尔先生的话和表现了他对母语怎样的感情?汉语言也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之一,作为一名中学生,你是怎样看待我们的母语的?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母亲和那口老掉的井
①入夏后,一个多月时间,持续艳阳,持续高温,滴雨未落。母亲从老家来信,说“天干得很”,包谷蔫了,树叶萎了,村前那条河,断流了,连屋后那口井,也快没水了。
②那井,就在我家屋后,这些年来,一直被我深情眷念着,清澈、甘洌、幽深,仿佛将永远长流。而现在,它居然就这样老了----我忽然想不起下面该有什么内容,我只是莫名地想到在乡下奔波操劳的母亲。然而,父亲上次来我这里时说过:“你母亲这两年,又老了一大截,头发也白了许多。”
③记忆中,母亲的长发乌黑,柔软,油亮,光洁。每次洗头,母亲都是蹲在井边,用一大盆水,将头发漂着,用皂角荚浸润。黑发披垂下来,就如同闪亮的黑色的瀑布一样,而当它们飘扬起来,就像是微风柔柔拂过湖面一样。
④然而,自几个妹妹依次出世后,母亲就不再蓄发了。她剪了便于梳洗的短发。早晨起来,只是用手蘸水,略微抿抿。贫困,劳累,鸡鸭猪狗的忙乱,养儿育女的烦杂,使她早早告别了年轻和爱美的心境。她终日只是默默的奔忙,像深井一样的沉默着,全然不去理会渐渐生出的白发。
⑤近年来,母亲常说,她眼涩了,手钝了,缝东西时,穿针都很困难了。而我记得,母亲的针线活,曾是全村最出色的。无论她缝制的衣服,还是衣服上打的补丁,都会惹得别人夸赞。可是现在,她却连穿针引线,都感到困难了。“本来想给孙娃做两双鞋的,眼睛看不清了。”母亲声音里,有些无奈。
⑥我听了,鼻子酸酸的,眼睛涩涩的,直想哭。为母亲的苍老,也为自己的粗心。数十年如一日,母亲一直辛苦奔波,忍耐,一直为我们提供着温暖和关爱。那样的自然而然,让我们一点儿也没觉察到,她会一年比一年老:她的皱纹,会一年比一年密;她的头发,会一年比一年白。就像那口沉默在屋后的井,那井水,一直那么清澈,纯净,一直那么源源不断,让我们从没想到,它也会有枯衰的一天,也会有再不能让我们汲饮的一天。
⑦或者,对我们而言,母亲就是那不停地供我们汲饮、滋润着我们心田的一眼井。文章第⑥段写“我听了,鼻子酸酸的,眼睛涩涩的,直想哭”。“我”为什么想?
文章在很多地方使用了对比的手法,试举一例并对其作用进行分析。
联系全文内容,谈谈你对文章第⑦段的理解。
仿照第⑥段中加横线的句子,再续写一个句子。
作者由一口古井想起了自己的母亲,相信在你的生活中也曾经有一些事物让你联想起自己的亲人,请简要加以表述。(3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