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自然种群的雌雄异株植物为XY型性别决定,该植物的花色(白色、蓝色和紫色)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a和X染色体的等位基因B、b共同控制。抑制其紫花形成的生化途径如图所示。
(1)图中①表示 过程。
(2)研究者用射线处理雄性紫花植株(纯合体)的花粉并授到雌性蓝花植株上,发现在F1代雄性中出现了1株白花。镜检表明,其原因是射线照射导致一条染色体上载有基因A的区段缺失。由此可推亲本中雌性蓝花植物的基因型为 。请写出对应的遗传图解(要求写出与F1雄白植株产生有关的配子及后代)。
(3)用杂交方法也能验证上述变异类型,原理是:虽然一条染色体区段缺失不影响个体生存,但是当两条染色体均缺失相同区段时有致死效应。当杂交后代出现致死效应时,就会出现特殊的性状比例。请完善下面的验证实验。
①选F1雄性白花植物与纯合的雌性蓝花植株杂交,得到种子(F2);
② ;
③种植并统计F3植株花的颜色及比例。
结果分析:F3植株中蓝花:白花为 时,即可验证上述变异类型。
下图是抗HCG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示意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先给小鼠注射HCG,一段时间后,若小鼠血清中检测的抗HCG的抗体,说明小鼠体内产生了反应,再从小鼠的中获取B淋巴细胞。将该B淋巴细胞与小鼠的细胞融合,使用的不同于植物原生质体融合的方法是,该融合过程说明了细胞膜具有性。融合后的杂交瘤细胞既能,又能产生。
(2)将杂交瘤细胞转到多孔培养板上培养,吸取有克隆生长的细胞培养孔中的(填“上清液”或“沉淀细胞”),应用相关技术进行抗体阳性检测。经多次筛选,就能得到产生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3)培养杂交瘤细胞时,若开始培养时取一滴培养液观察有100个细胞,经24h培养后,取一滴稀释100倍后再取一滴(设三次的“一滴”等量)观察,发现有64个细胞,则此细胞的细胞周期约为h。
请根据下图回答相关问题:
(1)①过程中使用了__________________酶,以使植物原生质体相互分离,此处使用的溶液浓度较大,保证植物细胞会发生________,以保护细胞原生质体不被破坏;在动物细胞培养技术中,使细胞分离开来的酶是__ ___。
(2)③处的细胞与④处的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不具有____ ____;
(3)过程____和____属于再分化;动植物细胞发生分化的根本原因都是_______。
(4)③处的细胞在化学药剂________ __的作用下,会发生细胞融合。
(5)(多选)下列关于细胞工程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培养基中添加蔗糖的目的是提供营养和调节渗透压 |
B.培养基中的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影响愈伤组织的生长和分化 |
C.⑥处的细胞都必须通过细胞分裂才能形成愈伤组织 |
D.同一株绿色开花植物不同部位的细胞经培养获得的愈伤组织基因相同 |
E.动物细胞融合标志着动物细胞全能性的实现
萤火虫发光是体内荧光素酶催化一系列反应所产生的现象。如果荧光素酶存在于植物体内,也可使植物体发光。一直以来荧光素酶的惟一来源是从萤火虫腹部提取。但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一组科学家成功地通过转基因工程实现了将荧光素酶基因导入到大肠杆菌体内,并在大肠杆菌体内产生荧光素酶。请你根据已有的知识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在此转基因工程中,目的基因是________,具体操作过程中下图所示的黏性末端是由________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作用产生的。
(2)在上述过程中需要多种酶的参与,其中包括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和_____等。
(3)将此目的基因导入到大肠杆菌体内需要载体的帮助。下列_____(多选)是选取载体时必须考虑的。
A.能够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并稳定保存 B.具有特定的限制酶切割位点
C.具有与目的基因相同的碱基片段 D.具有某些标记基因
(4)本实验中将目的基因导入大肠杆菌的载体可以是________(多选)。
A.质粒 B.动物病毒 C.噬菌体的衍生物 D.植物病毒
(5)在此转基因工程中,将体外重组DNA导入大肠杆菌体内,并使其在细胞内稳定保存和表达的过程称为转化。最常用的方法是首先用________处理大肠杆菌,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6)转基因生物的DNA上是否插入目的基因,用________技术来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表达出相应的蛋白质,除了通过大肠杆菌是否发光来确定外,还可以通过________技术来判断。
(11分,每空1分)下图表示的是某类酶作用的模型和酶作用的曲线,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中代表酶的是_________ ,判断的依据是。
从1和2过程可以反映出酶具有________性,判断的依据是。除此以外,酶的特性还有。如果D代表蔗糖,那么E和F则是,A则是__________。
(2)从图二中可知,酶活性最高的是PH=_____
(3)从图二中可以看出:pH的变化__________(影响或不影响)酶作用的最适温度。
(4)pH=1时,反应物剩余量没有变化,原因是 __________
(5)图二实验研究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
(11分,每空1分) 图1为某植物所在密闭大棚内一昼夜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图2表示该植物在温度为A时光照强度分别为a、b、c、d时单位时间内气体的变化情况。图3为25℃时,a、b两种植物CO2吸收量随光照强度的变化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乙丙段植物叶肉细胞中合成ATP的场所有____________,甲、乙、丙、丁中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的是___________,对应图2中的__________(用a、b、c、d表示)点。光照强度为d时,植物光合作用需要从外界吸收__________个单位的CO2。
(2)图3中,对于b植物,假如白天和黑夜各12小时,平均光照强度在___________klx以上植物才能生长。对于a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最适温度为25℃和30℃。若使温度提高到30℃(其他条件不变),图中P、M点移动方向为:P点__________ ,M点_____________。
(3)要测得植物在温度为A且光照强度分别为d时的真正光合作用速率,至少需要设计两组实验:一组将植物置于________条件下,测得呼吸作用速率,可在装置中放置NaOH溶液,导致装置压强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另一组将同种生长状况相同的植物置于光照强度为d的密闭环境中,可在装置中放置NaHCO3溶液或CO2缓冲溶液,所测得数值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植物细胞吸收18O2,放射性元素__________(能或不能)出现在植物呼吸作用产生的CO2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