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以含有15N标记的NH4Cl培养液培养大肠杆菌,让大肠杆菌繁殖几代,再将一大肠杆菌转移到14N的普通培养液中连续培养3代,然后将提取的DNA进行离心,记录离心后试管中DNA的位置。预期密度最小、密度居中、密度最大的DNA分子数依次是
A.7、1、0 |
B.6、2、0 |
C.2、4、2 |
D.2、2、0 |
没有成形细胞核的生物和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分别是()
A.大肠杆菌与蓝藻 | B.大肠杆菌与病毒 |
C.大肠杆菌与酵母菌 | D.酵母菌与病毒 |
美国细胞生物学家威尔逊(E.B.Wilson)曾经说过:“每一个生物科学问题的答案都必须在细胞中寻找。”他得出这一结论的理由最可能是()
A.细胞内能发生一切生命活动
B.有些生物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
C.各种生物的生命活动都是在细胞内或细胞的参与下完成的
D.一切生物体都由细胞构成
将一株月季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置于室外(夏季晴天)进行培养,假定玻璃罩内植物的生理状态与自然环境中相同。用CO2浓度测定仪测得了该玻璃罩内CO2浓度的变化情况,绘制成如下图的曲线,对曲线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A.BC段较AB段CO2浓度增加减慢,是因为低温使植物呼吸作用减弱 |
B.CO2浓度下降从DE段开始,说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是从D点开始的 |
C.FG段CO2浓度下降不明显,是因为蒸腾过度导致原料水不足造成 |
D.H点CO2浓度最低,说明此时植物对CO2的吸收最多,光合作用最强 |
如图表示光照下叶肉细胞中甲、乙两种细胞器间的气体交换情况,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在黑暗环境中甲结构将停止其生理活动 |
B.甲、乙结构均能产生ATP,并都能用于各项生命活动 |
C.有光条件下,甲结构产生的CO2全部被乙结构吸收 |
D.甲产生的CO2 进入乙至少经过4层生物膜 |
某生物兴趣小组将适量黑藻浸在加有适宜培养液的大试管中,以白炽灯作为光源,移动白炽灯调节其与大试管的距离,分别在10 ℃、20 ℃和30 ℃下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单位时间内不同距离下黑藻产生的气泡数目,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实验研究的是光照强度和温度对光合速率的影响 |
B.A点和C点的限制因素分别为温度和光照强度 |
C.B点条件下黑藻能进行光合作用 |
D.若在缺镁的培养液中进行此实验,则B点向右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