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指出,秦朝虽短命而亡,但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却持久的记忆。“深刻却持久的记忆”主要是指( )
| A.完成统一 | B.制度创新 |
| C.修筑长城 | D.暴政而亡 |
“男练义和团,女练红灯照。砍倒电线杆,扒了火车道,烧了毛子楼,灭了耶稣教。杀了东洋鬼,再跟大清闹。”这一义和团揭帖主张的是
| A.反清灭洋 | B.扶清灭洋 | C.以清灭洋 | D.反清扶洋 |
《上海县竹枝词》有诗云:“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与上述内容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A.第二次鸦片战争 | B.中法马尾海战 | C.中日甲午战争 | D.八国联军侵华 |
重庆海关税务司报告中记载的大足县余栋臣起义布告称:“我大清臣民皆忠孝之人,谁敢信奉夷狄之教。今洋人诈称通商传教……自道光以来……焚我皇宫,灭我属国,既占上海,又割台湾,强迫开埠胶州,竟欲瓜分中国。”这次起义应该发生在
| A.1851年 | B.1895年 | C.1898年 | D.1906年 |
上联是“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作者是中日甲午战争的主要策划者、日本内阁首相伊藤博文,当他把这幅上联拿给前去日本谈判的李鸿章,要求李鸿章对出下联时,这位清政府中举足轻重的人物思考良久,终于勉强想出下联:“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下列对李鸿章的下联理解正确的是
| A.清王朝整体的软弱导致被迫签约 |
| B.李鸿章本可以不理伊藤博文 |
| C.玉帛是精品,李鸿章愿意做“玉帛相将” |
| D.李鸿章无视皇权,说自己有帝王度量 |
晚清人李慈铭在《越缦堂日记》中记载:二十七戊子记“闻圆明园为夷人劫掠后,奸民乘之,攘夺余物,至挽车以运之,上方珍秘散无孑遗。”这段材料说明
| A.作者是圆明园遭劫的亲历者,就是第一手史料 |
| B.在夷人劫掠的过程有不少中国人极力阻止 |
| C.不仅外国人对圆明园进行了洗劫,也有中国人参与了抢劫 |
| D.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