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县乡土志》中说:“每岁插秧毕,蜀人奉香烛,把李王,络绎不绝吁。”这里的“李王”是指( )
A.李斯 | B.李冰 | C.李世民 | D.李白 |
公元1912年1月1日(辛亥年十一月十三日),孙中山宣誓就任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并宣读誓词如下:“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中华民国元年元旦。”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当时封建专制的清政府已经被推翻 | B.此后中国开始以中华帝国纪年 |
C.孙中山认为三民主义已基本实现 | D.孙中山正面临袁世凯的有力挑战 |
范文澜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在概括太平天国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时说:“宗派、等级、享乐主义三种思想,总根源在农民阶级消极方面的狭隘性、保守性、私有性……正是这些特性的反映,也决定了太平天国的必然崩溃。”最能体现“这些特性”的是( )
A.金田起义 | B.定都天京 |
C.天京变乱 | D.提出《资政新篇》 |
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带有近代意义的对外战争”。其主要依据应是( )
A.日本是亚洲第一个近代化国家 | B.北洋海军的参战 |
C.战争由朝鲜引发 | D.《马关条约》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 |
有研究指出,中国近代化模式主要存在三种:①“冲击——反应”模式 ②“侵略——革命”模式 ③“早期启蒙”模式。如果按这些模式进行历史分期研究,中国近代化的起点分别是( )
A.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明中后期 | B.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明中后期 |
C.太平天国、辛亥革命、维新运动 | D.明中后期、鸦片战争、维新运动 |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若此观点成立,则与之相背离的朝代是( )
A.秦、汉 | B.隋、唐 |
C.宋、元 | D.明、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