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张海鹏先生主编的《中国近代通史》前五卷的目录,其中第三卷的卷名最有可能是
第一卷 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
第二卷 近代中国的开端(1840-1864)
第三卷 ……(1865-1895)
第四卷 从戊戌维新到义和团(1895-1901)
第五卷 新政、立宪与辛亥革命(1901-1912)
A.从《北京条约》到《马关条约》 |
B.制夷、自强与实业救国 |
C.从太平天国到洋务运动 |
D.早期近代化的尝试 |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此诗是对我国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它所反映的当时社会最基本的一种耕作方式是
A.火耕 | B.刀耕 | C.石器锄耕 | D.铁犁牛耕 |
反饥俄、反内战、反迫害运动属于
A.中共领导的国统区人民民主运动 | B.知识分子的反蒋爱国运动 |
C.国统区人民自发的争取民主的运动 | D.民主党派发动的第二条战线的斗争 |
19世纪后半期,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新发展的表现有
①工人掀起争取8小时工作日的斗争②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
③工人阶级政党组织的建立④第二国际诞生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②④ | D.②③ |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先进的中国人为求政治民主和国家独立富强进行了艰苦的斗争,但有人说“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孙中山出走海外 |
B.帝国主义干涉使南京临时政府内外交困,被迫解散 |
C.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国,但未完成革命任务,未改变中国社会性质 |
D.革命阵营中建立宪派和旧官僚向革命掘进攻,迫使孙中山辞职 |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掌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乏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A.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
B.寻找甲午中日战争日胜中败的原因 |
C.批评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富强 |
D.比较中日近代化道路的异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