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09年,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食品安全法》。为配合法律的施行,国务院颁布实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2011年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多次听取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食品安全法实施情况的报告。2013年十二届全国人大审议通过《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2014年《食品安全法》迎来大修,2015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把由质检、工商和食药监部门分段监管调整为由食药监部门统一监管。
修订完善的《食品安全法》,在食品安全管理方面要求更严,从生产源头到消费者各个环节建立食品安全全程追溯制度,解决了原食品安全标准不清、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不明、监管处罚制度混乱、处罚力度不够等问题。新法通过严厉有效的监管,让不合格的产品退出市场,引导企业摒弃依靠监管漏洞获得生存空间的侥幸心理,倒逼企业重视食品安全的文化,采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手段将食品安全责任转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全国人大在推进食品安全方面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2)完善食品安全法律制度,会使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企业受益。结合材料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食品安全法是如何让食品企业从中受益的。
2015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南京大屠杀惨案铁证如山,所有审判早已对这一罪行下了历史结论和法律定论,不容篡改。一切罔顾侵略战争历史的态度,一切美化侵略战争性质的言论,不论说了多少遍,不论说得多么冠冕堂皇.都是对人类和平和正义的危害:对这些错误言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必须高度警惕、坚决反对。
请你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相关知识分析上述说法的合理性。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做好2015年经济工作要突出创新驱动。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以“创新驱动、持续发展”为主题展开探究,请你参与。
创新驱动发展,是党总揽国际大势、着眼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从国内看,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要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质量更优、效率更高的发展,只能依靠创新驱动。放眼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起云涌,科技创新能力正成为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关键。
结合材料,运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和重申适应“新常态”这一重大理论概念以来,新常态一词当代中国的新词、热词、高频词。“新常态”定义了当下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民日报连续刊登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系列报道和评论员文章。新常态主要有四个特征:中高速,经济增速换挡回落、从过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为7%-8%的中高速增长;优结构,经济结构发生全面、深刻的变化,不断优化升级;新动力,中国经济将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多挑战,面临新的挑战,如:产能过剩、要素价格上升、创新能力不足、贫富差距拉大、环境污染严重等。
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我国经济发展应如何适应“新常态”?
材料一:2014年我国经济增长情况
国内生产总值(GDP) |
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
2014年 |
636 463亿元 |
20 167元 |
28 844元 |
10 489元 |
比2013年增长 |
7.4% |
8.0% |
6.8% |
9.2% |
注: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不同步,居民收入所占比例低于国家收入的比例。
材料二:我国利益分配还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必须进行调整,要建立公平有效的体制机制,使改革的红利、发展的成果让人民群众共享。要加大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力度,增加城乡劳动者劳动报酬,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消费能力,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经济现象?
(2)结合材料一、二,运用收入分配的知识,分析应如何调整收入分配不公问题。
2015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世界瞩目,万众关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进入新常态的中国,改革进入深水期、攻坚期,也迎来了法律体系形成后的大修改、大完善期。近年来,我国修改完善一系列法律法规,如《公司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食品安全法》……这将构建起让创造热情竞相迸发、创新动力充分涌流的制度环境,为激发发展活力、鼓励创新创造提供有力法律保障。
(1)运用“社会发展的规律”有关观点,阐明我国修改完善法律的必要性。
材料二:H市坚持与时俱进,大胆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以法治思维探索社区治理新模式。具体做法有:以社区党建为抓手,以党代表工作室为平台,听民意解民困,依法推动社区各项工作的开展;市政府梳理相关法律法规,出台《关于深化社区治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明确社区行政工作站、居委会、社区服务机构等7类治理主体,制定社区工作清单,让社区机构的职责法定化;支持居民依法选举产生居委会、议事监督会等自治组织,按照居民自治章程管理社区事务;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律进社区”活动,引导社区干部和群众自觉守法、办事依法。经过改革实践,富有活力的基层协同共治局面正在形成。
(2)运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相关知识,分析H市推进社区治理法治化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