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4年中央财政的几项重要支出分别为:教育支出2159.9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582.25亿元;医疗卫生支出1389.18亿元;能源、交通支出2852.3亿元;农业水利支出1823.6亿元;经济建设支出5283.5亿元,同时采取减税政策。通过这些措施保障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使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保持基本平衡,某些行业、地区资源严重不足现象得到改善。
材料二:我国改革开放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对外贸易结构不合理,竞争力不强;利用外资结构不合理,技术含量不高,对外投资结构不合理,投资效益不好……2015年以后的未来经济转型,必须把改革红利,内需的潜力,创新的活力叠加起来,形成新动力,并且使质量、环境和资源节约有新提升,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财政如何在经济生活中发挥作用。
(2)结合材料二,运用“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的有关知识,谈谈怎样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
(28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注: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相关专家对2013年全球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速的预测,美国预计增长1.7%,欧元区平均是负增长,日本可能达到2%,俄罗斯增幅预计2%。
材料二出口、投资、消费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在“三驾马车”中,出口是表现最差的一“驾”。目前,我国进出口贸易面临的主要不利因素有: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面临不同的经济增长内生动力问题,外需持续低迷;外贸环境日趋复杂,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升级。2013年下半年我国出口仍面临严峻的挑战。
材料三广东省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上半年广东经济同比增长8.5%,而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3.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速同比回落3.5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居民收入增速回落的同时,支出并未减少,在一些领域还在不断增加。相关专家指出,民生,是我们发展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必须要确保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保证收入增长的不换档、不掉速。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7分)
(2)联系材料二,从《政治生活》当代国际社会的角度,谈谈你对贸易保护主义的认识。(12分)
(3)结合材料三,请你从《经济生活》角度为保证居民收入增长的不换挡、不掉速提出合理化建议。
材料一 2012年以来,潍坊科技创新捷报频传:全球首台零挥发5.5T低温超导磁选机下线、世界独有的8挡汽车自动变速器投产、国内首台大功率缸内高压直喷压燃式天然气发动机问世。企业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全面提升了核心竞争力,占领了市场。
(1)依据材料,运用价格的知识,阐明企业重视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原因。
材料二 2013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上半年经济形势和下半年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把工作着力点放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来,以利于实现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发展。实现此目标要平衡好增长和转型的关系,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转方式的主攻方向,扩大内需是结构调整的首要任务。“经济转型需要政府推动,但主要还靠市场机制解决。”解决好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城镇化等制约消费的制度安排,中国就能避免陷入“既减速又难转型”的困境。
(2)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发展与结构升级”的双赢?
材料一
注:目前,美国城镇化率超过82%,德国城镇化率高达96%。
材料二二战后,世界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如韩国推行大城市主导型的城镇化,大力改善道路、水电等城镇基础设施,并发起“新农村”运动,推动乡村发展,迅速提升了国际竞争力,但也加剧了地区间发展的不均衡;拉美地区是世界城镇化最快地区,但由于“赶超”过度,城镇人口数量大大超过工业化所能吸纳的程度,出现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
(1)依据图表一,选出图表二中反映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数比率变化趋势的折线是_______,并概括材料一反映的经济信息。
(2)综合上述材料,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知识谈谈如何又好又快地推动我国城镇化建设。
材料一在当前应对国际的新形势下,党的十八大关于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了一个明确的目标: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因为一般而言,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人们的物质需求会紧缩,而精神文化需求会膨胀。当购车、买房比较困难的时候,人们会转向相对廉价的消费。文化消费既能满足精神需求,又不超出人们的承受能力,就有可能成为一种大规模的需求。
材料二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坚持以体制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增强文化产业发展活力,提升文化创新能力;坚持走中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道路,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文化,积极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繁荣发展;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推进重大工程项目,扩大产业规模,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坚持内外并举,积极开拓国内国际文化市场,增强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1)根据材料一,生产与消费的知识,分析党发展文化产业的现实意义。
(2)结合材料二,请从经济生活角度为振兴我国的文化产业提出几点建议。
国庆长假期间,中央电视台走基层记者奔赴全国各地以“你幸福吗”为主题进行街头访问。下面是一部分人在回答记者时给出的答案。
甲:每天都能买到便宜的、放心的肉和菜,就是幸福。
乙:个人收入稳定增长、差距合理,就是幸福。
丙:顺利找到稳定的工作,最好轻松点,就是幸福。
(1)请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国家应该如何让百姓幸福。
(2)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中国共产党让百姓过上幸福生活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