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认为,能够有效推动中国现代化的政治体制,应该符合三个条件:一是具有有效的权威控制能力;二是具有相当的市场导向性;三是具有制度创新的能力。下列关于中国近现代史上四种政治模式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百日维新模式——缺乏转化为开明权威体制的制度创新能力 |
| B.孙中山模式——既具有市场导向性又具有权威整合能力 |
| C.毛泽东模式——国家全面控制社会但基本上排斥市场导向 |
| D.邓小平模式——既有权威整合的强大能力又有市场导向性 |
诗人徐志摩(1896-1931)说:“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
| A.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 |
| B.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 |
| C.当时青年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 |
| D.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 |
有人评价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是“跪着造反”,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他敢于挑战传统思想②他向西方学习,寻求变革
③他要求发展资本主义④他不敢与封建文化彻底决裂
| A.①②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甲午一战,天朝再败于东邻维新之岛国日本,举国深感耻痛,中国知识精英痛定思痛之余,在文化自觉上又进一层。(金耀基《文化自觉、全球化与中国现代性之构建》)当时“中国知识精英”的着力点是()
| A.经济的现代化 | B.器物的现代化 |
| C.制度的现代化 | D.精神的现代化 |
鲁迅先生曾对中国近代某一时期的主流思想给以这样的概括:“西哲的本领虽然要学,‘子曰诗云’也要昌明,换句话说,便是学习了外国本领,保存中国旧习,本领要新,思想要旧。”这一主流思想体现在()
| A.魏源的《海国图志》 |
| B.张之洞的《劝学篇》 |
| C.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 |
| D.陈独秀的《敬告青年》 |
一位学者对发生于近代的某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评价是:“爱国”却“不爱”中国旧文化,“反帝”却崇拜帝国主义“文化”。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指的是()
| A.洋务运动 | B.戊戌变法 |
| C.辛亥革命 | D.新文化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