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明代,经常发生皇帝不理朝政,甚至二十年不上朝的事情。但即使皇帝不上朝理政,国家机器也能靠一班大臣和一整套政务流程维持正常运转。这是因为( )
A.宦官专权 | B.内阁的作用 |
C.六部掌握实权 | D.军机处的设立 |
五四运动发生,北大教授梁漱溟反对以“国民公意”或事物本身的正义性为借口,走上背离法治、任意采用非法手段的道路。他的让痛打“卖国贼”的学生接受法庭的审判的观点,在当时被人们视之为冒天下大不韪的迂腐之见。这说明()
A.救亡图存乃是时代的主流 |
B.运动爆发有广泛群众基础 |
C.国内的阶级矛盾非常尖锐 |
D.中国人亟需接受启蒙思想 |
吴剑杰《关于近代史研究“新范式”的若干思考》中提到某事件“脱离了循序渐进的常轨,且尚未得到充分发展,是在激进的政治浪漫主义支配下人为选择的结果,因而造成中国现代化的一次又一次的严重挫折,有人将其称为‘中国现代化的超前和失序’,并且‘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地调理,遂使矛盾愈积愈深,终于演化成一次又一次的激进运动,结果适得其反,欲速则不达,中国的现代化一次又一次地陷入困境。’”该事件指的是()
A.洋务运动 | B.清末新政 |
C.辛亥革命 | D.五四运动 |
《南京条约》第十一条中规定:“议定英国住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往来,用照会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此条款标志着()
A.清政府外交政策有所调整 |
B.华夷观念已经改变 |
C.中国外交开始半殖民地化 |
D.中外关系趋于平等 |
下列表格内容反映了中国15-16世纪农业生产的情况,据此可知当时()
A.南北经济差异逐步扩大 |
B.北方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较高 |
C.自然条件决定经济发展 |
D.南方农业生产效率高于北方 |
在中国古代相当长的时期内,人们的普遍观念是:一个人,如果被认为是“逆子”,他在道德上就站不住脚;如果被认为是“乱臣”,他在政治上就直不起腰;如果被认为是“卖国”,那他根本就不能称作人。材料主要说明()
A.儒学观念的世俗化 | B.儒家思想的法制化 |
C.程朱理学的系统化 | D.外儒内法的社会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