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中英鸦片贸易以及由此引起的两次鸦片战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是马克思研究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材料。马克思认为,对外贸易、暴力战争与不平等条约的依次演进,是资本世界增值运动进程中的“三位一体”。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在十六世纪揭开了资本的近代生活史。……对外贸易的扩大,虽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幼年时期是这种生产方式的基础。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中,由于这种生产方式的内在必然性,由于这种生产方式要求不断扩大市场,它成为这种生产方式本身的产物。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材料二 在这场决斗(指鸦片战争)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的悲歌。
——《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
材料三 马克思在《关于自由贸易的演说》中指出:“在现代的社会条件下,到底什么是自由贸易呢?这就是资本的自由,排除一些仍然阻碍着资本前进的民族障碍,只不过是让资本能充分地自由活动罢了。”因此,不平等条约的“不平等性”就体现在“英国垄断”前提的设置上,友好条约贩卖的东西正是剥削秩序。
——《鸦片贸易、鸦片战争与不平等条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你如何理解“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在十六世纪揭开了资本的近代生活史”这句话?
(2)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对“对外贸易、暴力战争与不平等条约的依次演进,是资本世界增值运动进程中的‘三位一体’”这一观点进行论证。(要求史论结合)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日本的对外扩张 两伊战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根据宋元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情况,归纳其主要特征。明朝时商品经济又有伺新发展?清朝前期商品经济为什么未能取代自然经济的统治地位?

汉初,汉高祖“命商贾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汉文帝诏曰:“夫农,天下之本也。”到清朝时,雍正帝继续主张:“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商皆末也。”汉、清两朝统治者做出上述结论的本质目的是什么?结合汉、清两个时期推行这种政策所产生的社会影响。谈谈你对上述观点的看法。

以下是雍正帝关于垦荒的两道上谕:
材料1 1729年,雍正帝指出:“向来开垦之弊,自州县以至督抚俱需索陋规,致垦荒之费浮于买价,百姓畏缩不前,往往膏腴荒弃,嗣后各省凡有可垦之处,听民相度地宜,自垦自报,地方官不得勒索,胥吏亦不得阻挠。”
                     ——《世宗宪皇帝圣训》卷25
材料2 1735年,雍正帝下令指出:“各省开辟荒地……其中多有未实,或由督抚欲以广垦见长,或由地方有司欲以开科之多迎合上司之意,而其实并未开垦,不过将升科钱粮飞洒于见在地亩之中,名为开垦,实则加赋,非徒无益于地方,并贻害于百姓也。”——《皇清文献通考》卷4
回答:
(1)依据材料1指出:到雍正时清初的垦荒中出现了哪些不良现象?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反映清初垦荒中存在哪一弊端?出现这种弊端的原因是什么?
(3)据材料评价雍正帝的垦荒措施。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自遭荒乱,率令粮谷。诸军并起,无终岁计,饥则戒略,饱则弃余,瓦解流离,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袁绍之在河北,军人仰食桑椹。袁术在江、淮,取给蒲藏。民人相食,州里萧条。公(指曹操)曰:“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秦人以急农兼天下,孝武(指汉武帝)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是岁及募民屯甲许下,得谷百万斛。于是州郡例置田官,所在积谷。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兼灭群贼,克平天下。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魏书》
材料2 (曹操)令曰:“故陈留(地名)大守卑祗,天性忠能。始共举义兵,周旋征讨。后袁绍在冀州,亦贪祗,欲得之。祗深附于孤,使领东阿令。……后大军粮乏,得东阿以继,祗之功也。及破黄巾定许(地名),得贼资业。当兴立屯田,时义者皆言当计牛输谷,佃科已定。……其时岁则大收,后遂因此大田,丰足军用,摧灭群逆,克定天下,以隆王室。……”
               ——《三国志·魏书·任峻传》注引《魏武故事》
结合上述材料,概述曹操兴置屯田的情况,(从屯田背景、条件、效果方面概述,要表述成文)

西汉、东汉、唐朝、明朝四朝初期的统治者在治理国家的方针上的共同之处是什么?原因何在?其具体措施有哪些共同点?又各有何侧重点?有何成效?你从中可得到什么认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