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昼偶作 (唐)柳宗元
南州溽暑醉如酒① ,隐几熟眠开北牖②。日午③独觉无余声,山童隔竹敲茶臼④。
【注】①南州:指永州。溽(rù)暑:又湿又热,指盛夏的气候。醉如酒:像喝醉了酒那样要打盹。②隐几:凭倚着几案。北牖(yǒu):北窗。③日午:中午。④茶臼(jiù):指捣茶用的石臼。
“日午独觉无余声,山童隔竹敲茶臼”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结合诗句的具体内容,说说这首诗流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
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选自《孟子》)
【乙】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①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②上犯禁,敢陵上犯禁③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选自《管子》)
【注释】①奚:疑问代词,相当于“何”。②陵:侵犯,这里是违抗的意思。③犯禁:触犯禁令。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委而去之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③是以善为国者 ( )④必先富民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池非不深也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B.得道者多助伐无道,诛暴秦 |
C.然后治之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
D.民富则安乡重家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②奚以知其然也?理解填空。
两段选文都论述了治国之道,都强调了,【甲】文从
的角度来论述,【乙】文则从的角度来论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小题
【甲】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乙】齐桓公见小臣稷①,一日三至弗得见。从者曰:“万乘②之主,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弗得见,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士骜禄爵者③,固轻其主,其主骜霸王者,亦轻其士。纵夫子骜禄爵,吾庸④敢骜霸王乎?”遂见之,不可止。(《吕氏春秋•下贤》)
注: ①稷(jì):人名。②乘(shènɡ):量词。古时一车四马叫“乘”。 ③骜禄爵者:指看轻功名利禄的人。④庸:怎么。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
(2)猥自枉屈猥:
(3)一日三至而弗得见弗:
(4)见布衣之士布衣: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遂见之,不可止。结合文意,说说甲文中先帝和乙文中桓公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本题共4小题,共13分)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沈复《幼时记趣》)解释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1)明察秋毫()(2)项为之强()
(3)徐喷以烟()(4)鞭数十()翻译下列句子。
(1)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2)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请概括文章写了作者童年生活的哪几件“物外之趣”?
作者童年为什么会发现这些“物外之趣”?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期日/中 | B.对/子骂父 |
C.下车/引之 | D.故人至/暮不来 |
解释加点的词语:
(1)陈太丘与友期()(2)相委而去()
(3)去后乃至()(4)元方入门不顾()翻译句子。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元方先从“”的角度言明是父亲的友人失约在先,再从“”的角度言明父亲的友人当着元方的面骂元方的父亲,所以在两个方面他都站不住脚,根本没有资格指责、谩骂元方的父亲,所以友人哑口无言,只好道歉。(请从文中分别找出一个字回答)
“下车引之”与“入门不顾”各自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活动?
阅读下面古文,完成后面问题。(10分)
三峡(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良多趣味 (2) 林寒涧肃 (3)属引凄异 (4)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翻译下面文言语句。(4分)
(1)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填空:文中用“,”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 ,”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