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诗先生为国朝①经学大师,记诵精博,而其天质实奇钝。幼受书,读百遍,始略上口。性又善病,母禁之读,遂暗记不复出声。如是者十年。一日,自觉豁然,再观旧所研究本,了无疑滞,盖积苦精力之应也。世之以下愚自诿,或托词因病废学者,观于先生,愧可知已。
【注】①国朝:指清朝。
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
①遂暗记不复出声 复: ②如是者十年 是:
③自觉豁然 然: ④或托词因病废学者 或:
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之”与“盖积苦精力之应也”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吾欲辱之,何以也 |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C.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 D.驱之别院 |
翻译下列语句。
幼受书,读百遍,始略上口。
译文: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共17分)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①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②,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饘③粥不充,日昃④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注释】①再适:第二次出嫁,即改嫁。②世家:世代为官的人家。③饘:zhān,稠的。④日昃:太阳偏西。昃,zè。 解释加线的字或短语:
(1)岸芷汀兰 ()(2)春和景明()
(3)辄以水沃面()(4)巴陵胜状()
(5)既长,知其世家()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译文:
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译文:【甲】文末节中“二者之为”指的是什么?作者对此持什么态度?
结合【甲】、【乙】两段文字的具体内容,说说范仲淹是个怎样的人。
阅读下面《捕蛇者说》选段,完成小题。
永州之野产异蛇,……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岁赋其二
(2)今吾嗣为之十二年
(3)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4)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选出下列各组中加线词意思相同的一组。(3分)( )
A 悍吏之来吾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B 殚其地之出——出郭相扶将
C 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D 虽鸡狗不得宁焉——虽我之死,有子存焉用现代汉语写下面句子的意思。
(1)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译文:
(2)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译文:对下面句子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蒋氏听说要恢复他的赋税竟然大哭起来,“赋敛之毒”可知也。 |
B.“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该句引起下文,直贯至“捕蛇独存”。极言赋敛之苦。 |
C.后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应这样划分:而/乡邻之生/日蹙 |
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的意思是:(捕蛇)回来后就可以很有滋味的吃着那土地上所有的东西,以满足我牙齿的需要。 |
第四段文字以乡邻们被悍吏来乡逼索租赋闹得不得安宁,跟蒋氏“”作对比(用原文语句回答),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蒋氏的两次“戚”,各为了什么而“戚”?作者的两次“悲”,又各是为了什么?用自己的话加以简要回答。
答:蒋氏的两次“戚”:第一次:
第二次
作者的两次“悲”:第一次:
第二次: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15分)
【甲】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乙】王冕者,诸暨人。幼贫,父使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①默记。暮乃反,亡其牛,父怒挞②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③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④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注释】①辄:总是(常常)、就。 ②挞:用鞭子、棍子等打人。 ③曷:通“何”,为什么。 ④执策:拿着书。 解释加点字词。
①普少习吏事()②家人发箧视之 ()
③卒用其人()④暮乃反()下列加点词语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普明日复奏其人曷不听其所为 |
B.太祖乃悟断其喉,尽其肉,乃去(《黔之驴》) |
C.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人不得上,以实奇(《于园》) |
D.读之竟日亦荆吴形胜之最也(《黄鹤楼》) |
翻译下列句子
①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赵普和王冕两人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共16分)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4)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B.公将驰之辍耕之垄上 |
C.登轼而望之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
D.望其旗靡其真无马邪 |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本文详略得当,详写了,略写了。这样安排有何作用?
鲁国在长勺之战中能以弱胜强的关键因素是什么?请联系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困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文因版本不同,文段的划分与标点符号有所不同,但内容相同)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
①劳其筋骨()②入则无法家拂士()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
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简要分析选文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请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将如何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