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中等阶级与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贵族、大地主的地位与经济实力都大为下降了,但他们仍把持政治权力,造成权力分配与社会力量对比高度脱节的状态。”为了解决这种“状态”,英国在政治上( )
A.发动光荣革命,与新贵族阶层妥协 |
B.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 |
C.建立内阁机构,限制国王的行政权 |
D.改革议会制度,中等阶级更多参政 |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一书中指出:“革命与国民并未带来预期的
和平与秩序,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
这表明()
A.相对于推翻旧制而言,建立新制更难 |
B.民国时期的社会建设没有任何成效 |
C.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进步 |
D.革命比建国更重要 |
“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古老的中华文明第一次遇到了一个优于自己的外来文明的挑战。中国现
代化的道路之所以如此艰难曲折,不仅因为它是外来、强迫、后发的,更是因为中国当时的统治者大清王
朝,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这个挑战实际是‘现代化’开端的意义竟毫无认识,因此不知所措。”对上述材
料理解正确的是()
A.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开始 |
B.列强侵略阻碍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
C.鸦片战争是中国走向屈辱史的开端 |
D.清朝没有把握住走向近代化的机遇 |
有人说,近代上海外滩:“几年之间,外国洋行成排的楼群就勾勒出了黄浦江的曲线”。探究
这一现象出现的源头是()
A.《南京条约》使列强获得在通商口岸租地和居住的特权 |
B.《南京条约》附件使列强获得在通商口岸租地和居住的特权 |
C.《马关条约》使列强获得在华设厂的特权 |
D.《辛丑条约》使列强获得在使馆界驻军的特权 |
资料记载:元月十五日时,京城中几个主要佛寺竞相举办法会,吸引人群;大街上百姓提灯游行,争
奇斗艳,四处张灯结彩,好不热闹。皇帝特地下诏,当天京城大街特许夜行,官府不加取缔。这段文字描述的
景象最可能发生于何时?()
A.秦代 | B.西汉初年 | C.唐代 | D.宋代 |
《明史》记载“隆庆时,诏江西烧造瓷器十余万。万历十九年命造瓷器十五万九千,继而复增八
万,至三十八年未毕工。”这个记载表明()
A.江西景德镇是全国制瓷中心 |
B.明朝官窑的生产规模适应了市场的需要 |
C.政府对瓷器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
D.政府对官窑的工艺水平要求日益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