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环保联盟建议全面禁止使用氯气对饮用水进行消毒,而建议采用高效“绿色‘消毒剂二氧化氯。二氧化氯是一种极易爆炸的强氧化性气体、易溶于水,不稳定,呈黄绿色。在生产和使用时必须尽量用稀有气体进行稀释,同时需要避免光照、震动或加热。实验室以电解法制备二氧化氯的流程如图:

(1)二氧化氯中所有原子 (填“是”“不是”)都满足8电子结构。如图所示,用电解法制得的产物中,杂质气体B能是石蕊试液显蓝色,除去杂质气体可选用 (填序号)。
A.饱和食盐水 B.碱石灰 C.浓硫酸 D.蒸馏水
(2)稳定性二氧化氯是为推广二氧化氯而开发的新型产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序号)。
A.二氧化氯克广泛用于工业和饮用水处理
B.二氧化氯的消毒效率比氯气的消毒效率高
C.稳定性二氧化氯的出现大大增加了二氧化硫的使用范围
D.在工作区和成品储藏室内,要有通风装置和监测及警报装置
(3)欧洲国家主要采用铝酸钠氧化浓盐酸制备二氧化氯。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缺点主要是产率低,产品难以分离。还可能污染环境。
(4)我国广泛采用经干燥空气稀释的氯气与固体亚氯酸钠(NaClO2)反应制备二氧化氯,化学方程式为 。此法相比欧洲方法的优点是 。
(5)科学家又研究出了一种新的制备方法,利用硫酸酸化的操作(H2C2O4)溶液还原铝酸钠,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此法提高了生产及储存、运输的安全性,原因是 。
(1)常温下,0.1 mol/L的醋酸和0.1 mol/L的盐酸各100 mL,分别与足量的锌粒反应,产生的气体体积前者 后者(填“<”、“>”或“=”).
(2)将体积和物质的量浓度都相同的醋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溶液呈 性(填“酸”,“中”或“碱”下同),溶液中 c(Na+ ) c(CH3 COO- )(填“ >” 或“=”或“<”,下同 )。
(3)pH=3的醋酸和pH=11的氢氧化钠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呈 性,溶液中c(Na+) c(CH3COO- )
(4)用Al2(SO4)3 与NaHCO3 溶液混合反应就是泡沫灭火器的工作原理,请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
随着人类对温室效应和资源短缺等问题的重视,如何降低大气中CO2 的含量及有效地开发利用CO2 ,引起了各国的普遍重视。
(1)目前工业上有一种方法是用CO2 来生产燃料甲醇。为探究反应原理,现进行如下实验,
在体积为1 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1mol CO2 和3mol H2 ,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
CO2 (g)+3H2 (g)
CH3OH(g)+H2O(g) △H=-49.0kJ/mol
测得CO2 和CH3OH(g)的浓度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
①从反应开始到平衡,氢气的平均反应速率 v (H2 )=___________mol/(L·min)。
②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③下列措施中能使 n(CH3OH)/n(CO2)增大的是___________。
| A.升高温度 | B.充入He(g),使体系压强增大 |
| C.将H2O(g)从体系中分离 | D.再充入1molCO2 和3molH2 |
(2)①在载人航天器的生态系统中,不仅要求分离去除CO2 ,还要求提供充足的O2 。某种电化学装置可实现如下转化:2CO2 =2CO+O2 ,CO可用作燃料。
已知该反应的阳极反应为:4OH— —4e— =O2↑+2H2O
则阴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有人提出,可以设计反应2CO=2C+O2 (△ H >0、△S<0)来消除CO的污染。请你判断是否可行并说出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题式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方法,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将下列装置如图连接,C、D、E、F、X、Y 都是惰性电极。将电源接通后,向乙中滴入酚酞试液,在F极附近显红色。试回答下列问题:
(1)电源A 极的名称是 (正极或负极)。
(2)甲装置中电解反应的总化学方程式是 。
(3)如果收集乙装置中产生的气体,两种气体的体积比是 。
(4)欲用丙装置给铜镀银,G应该是 (填“铜”或“银”),电镀液的主要成分是 (填化学式)。
(5)装置丁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硫及其化合物在国民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常温常压下,已知1g 硫完全燃烧放出a kJ的热量,写出硫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
。
(2)又已知2H2S(g)+O2(g)=2S(s)+2H2O(l)△H=-bkJ/mol,写出H2S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和水的热化学方程式 。
向盛有10滴0.1mol/L AgNO3溶液的试管中滴加0.1mol/L NaCl溶液,至不再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向其中滴加0.1mol/L KI溶液,观察到 ;然后向其中滴加0.1mol/L Na2S溶液,又观察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