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文化的发展、创新是任何一个民族文化得以延续的秘密所在。历史上很多古老的文化都因为丧失了创新能力而丧失了生命力,最终不得不面临消失的结局。如:玛雅文明、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等文明都曾经创造出了辉煌的文化,但都消失了。
古老的中国文化,今天仍面临巨大的挑战。北京大学张祥龙先生在其著作《思想避难—全球化中的中国古代哲理》中表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正面临断子绝孙、无以为继的重大危机。这时还意识不到‘泉涸,鱼相处于陆’的危险,而去奢谈‘中国文化的世纪’的话,是危险的不智。清末人们意识到中国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个生存危机不但没有过去,而且就其文化含义而言,今日变局之险恶有过之而无不及。”张先生的文章博得了广泛的社会关注。身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我们必须严肃的思考如何延续中华传通文化的命脉,让古老的中华文化焕发新生命、新活力的严肃问题。
(1)在当代中国我们可以通过一些什么途径来创新中国文化?
材料二:十八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的阐释内涵更丰富、更深刻、更具体了。科学方法观的提出,不仅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作用升华,也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个飞跃,更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新时期党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与时俱进,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提供坚强的思想政治保证、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2)阅读材料二,说明科学发展观为什么是时代精神之精华?
(3)除科学发展观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还有那些?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我国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风貌的有代表性的饮食文化。该片在电视台播放后引起了极大关注,产生了广泛影响。精致的画面,快速、跳跃的剪辑,以及充满悬念的叙述方式,将中国视角、民族风格、世界胸襟融合,加上国际化的运作,使得它成为一个“代表中国纪录片当下创作、创新、发展的新标杆。”《舌尖上的中国》把吃还原到了家庭、乡村、社群、邻里关系,还原到了传统,还原到了人最本真的生活状态之中,从而表现中国饮食的文化内涵,这是它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的知识,说明《舌尖上的中国》受到观众喜爱的原因。
中国是世界文化遗产大国,五千年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史留下了数量众多、异彩纷呈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农历新年——春节,是中国人古老而隆重的传统节日。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变化。它在今天仍然是国人心中辞旧迎新的期盼,迎禧接福的祝愿,家人团聚的温馨。而这样一个重要的节日,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却被当作落后民俗险遭废止。民国政府为了“与国际接轨”,先是采用西历,后又强令废除农历新年,但最终拗不过民情。没能“革”掉春节的“命”。
依据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2015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9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就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长征。在新长征的征途上,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的光荣革命传统。
运用文化的作用知识,说明为什么“在新长征的征途上,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的光荣革命传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高铁技术素来被称为“大国技术”。2004年开始,我国汇集国内铁路装备设计制造方面的精英人才,一边消化吸收引进的技术再创新,一边开展公务工程、通信信号等各专业系统的集成创新,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涌现了多件发明专利。现在我国高铁的自主创新技术已成为多国购买目标。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树立创新意识”的理解。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大音量,红歌曲目,简单的动作,群体舞——这就是“中国大妈”的广场舞。从社区小巷到喧闹街头,从热闹的国内都市到繁华的国际广场,伴随着欢天喜地的音乐,“中国大妈”们带着十足的自信,向大家展示着自己对生活的热爱。 “有点钱、有点闲,中国大妈是最幸福的一群人。”然而,在有些地方,围绕广场舞噪音扰民的冲突时有发生。有的甚至因广场舞之争硝烟弥漫。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一切公共行为,都要以不打扰到他人为基准。
结合材料,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简要分析应如何对待广场舞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