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鼎》记载:噩侯反叛伐周,厉王命禹出征,生获其君。这反映了( )
| A.分封制趋向衰落,但尚能维护王权 |
| B.宗法制度开始瓦解 |
| C.商业繁荣,小农经济发展 |
| D.郡县制逐步确立 |
学生们帮助商人们抵制日货,还举行通俗的演讲,让兄弟姐妹们看清楚国内外的真正形势;他们还自己出钱办起了免费学校教育儿童。推动这一现象出现的是
| A.洋务运动 | B.戊戌变法 | C.五四运动 | D.解放战争 |
梁实秋在《过年》一文中曾回忆道,早在民国建立前一两年,家中除岁方式已然做了“维新”。“我不再奉派出去挨门磕头拜年。我从此不再是磕头虫儿。”促使春节习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B.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 |
| C.民国政府移风易俗,废除陋习 | D.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
西方某史学家在评论近代中国的某一派别时说:“他们印刷了一系列小册子,重新解释了儒家思想,为帝国体系下发生的巨变进行辩护。”该派别应是
| A.洋务派 | B.资产阶级维新派 | C.资产阶级革命派 | D.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 |
“凡当收成时,两司马督伍长,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按新谷外,余则归国库,凡麦、豆、苎麻、布帛、鸡、犬备物及银钱亦然。盖天下皆是天父上主皇上帝一大家,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则主有所运用,天下大家处处平均,人人饱暖矣。”对这个方案理解正确的是
| A.针对北方的农村现状而设计 | B.体现农民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
| C.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 D.挽救了当时农民运动的危局 |
恩格斯针对甲午中日战争曾预言:“它意味着古老中国的终结,意味着它的整个经济基础全盘的但却是逐渐的革命化,意味着大工业和铁路等等的发展使农业和农村工业之间的旧有联系瓦解”。此后符合预言中“革命化”含义的是
| A.民族资本主义取得初步发展 |
| B.辛亥革命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
| C.爱国人士大力倡行“实业救国” |
| D.南京国民政府深入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