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格拉底终生从事教育工作,具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并有自己的教育理论。关于教育的内容,他主张首先要培养人的美德,教人学会做人,成为有德行的人。其次要教人学习广博而实用的知识……人们只有获得知识,才会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等美德。他强调人们应该认识社会生活的普遍法则和“认识自己”。
材料二 马丁·路德说:“我的良心,是出于上帝的命令,我不能也不愿意撤回任何意见。”
材料三 以下是启蒙运动时期的一些思想家的言论。
孟德斯鸠:这个禁欲的职业(神职)摧残了许多人,即使瘟疫与最惨烈的战争也从来不至于如此。
伏尔泰: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项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腿上带着踢马刺吗?
卢梭: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处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
康德: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格拉底的主要主张有哪些?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回答马丁·路德的“意见”是什么,并指出其实质。
(3)据材料三概括启蒙运动时期人文主义的基本内涵。
(4)概括近代以来西方人文主义不断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市场是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材料一 在明代,特别是中叶以后……大小商人的数目迅速增长,江南、东南沿海和运河沿岸地区尤为商贾聚集之处.市场上的商品种类为数繁多,几乎任何东西都可能出现在市场之上。不过,从远途贩运的角度来看,除属于国家专控商品的盐和茶之外,流通量和交易额最大的商品,是粮食、棉花、棉布、丝、和丝织品。……明代前期一直被禁止使用的白银在正统以后取代纸钞和铜钱成为主币……反过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朱绍侯、龚留柱《中国古代史教程》(下)
材料二《人民日报》头条
材料三西方史学家认为,共产主义在东欧的消失、苏联的解体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日益转向市场经济,在实际上表明共产主义模式的普遍性的萎缩。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影响市场发展的因素。
(2)材料二中报纸折射出“50年代全民炼钢”,分析出现“全民炼钢”的原因。按照史料产生的时期、出处划分,一般将史料分为第一手史料、第二手史料。材料二属于哪一类史料?简述这类史料的优点和局限?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新政运用的主要手段。从经济运行体制的角度来看, 概述“新经济政策”与 “斯大林经济体制”的主要不同点
(4)结合你对市场经济和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认识,驳斥材料三中作者的观点。(8分。要求:观点明确,逻辑连贯,史论结合。)
(10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凡尔赛和约对德国规定了颇为苛刻的条件,这不仅引起德国方面的不满,在英法两国相当一部分居民中也造成了一种负罪感。他们对战后德国出现的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采取了一种理解的态度,对三十年代德国的违约行为采取了一种容忍的立场。
——摘编自《国际关系》
材料二西方领导人仍为先前张伯伦对苏联红军的战斗力、苏联领导人的动机和苏联邻国的反应所表露的怀疑和担心所困扰。同样,随着轴心国在西班牙、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节节胜利,斯大林的疑虑也在不断增长。他越来越怀疑,西方外交的根本目的是要使德国转而向东方扩张、反对苏联……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法等国推行绥靖政策的主要原因。
(2) 你同意材料二的观点吗?请说明理由。
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史实
年代 |
事件 |
1688年 |
英国光荣革命,随后颁布《权利法案》,开始了一个现代英国 |
1765年 |
英国工业革命开始 |
1787年 |
美国联邦宪法颁布,开创了一种崭新的政治体制 |
1789年 |
法国大革命爆发后,《人权宣言》、《拿破仑法典》等文件相继颁布 |
19世纪初 |
法国、美国几乎同时开始工业革命 |
1830年 |
法国建立七月王朝,实行君主立宪制度,政局一度平稳 |
1832年 |
英国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议席 |
1867年 |
英国议会改革,城市工人获得选举权 |
1875年 |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法国共和制度最终确立 |
1884年 |
英国议会改革,农村工人和矿工获得选举权 |
史论
北大历史学教授钱乘旦认为:“工业革命一旦启动,就立刻对周边造成巨大压力,而法国是最早受到压力的地区,也最早体会到必须追上英国的步伐,……所以法国在19世纪面临着双重革命,……虽然历经曲折、遭遇困难,但从结果看,到19世纪末法国还是做得相当不错”。
(1)指出一个现代的英国是怎样确立的。三次议会改革说明了英国政治体制的什么特点?
(2)说明美国联邦宪法是如何实现各方面的妥协平衡的?
(3)指出工业革命能够在欧美扩展的关键条件。列举两项美国工业革命期间的成就。
(4)请以“双重革命”为主题,叙述法国19世纪的发展之路。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中心区域,在文明进程中起着重大作用。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东汉后期和唐朝前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县城数量表(单位:座)
时间 区域 |
东汉后期 |
唐朝前期 |
黄河流域 |
765 |
669 |
长江流域 |
342 |
611 |
材料二自宋朝开始的“中古都市化革命”取消了每一个县只许设一个市场的限制,官市制度终于崩溃,有些城市快速扩大,并在城门外出现商业区。发展到明清时期,出现许多大专业市镇,从事于米粮或手工业品之贸易。这一发展当然与长江下游地区的农业逐渐商业化有密切关系。长江下游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棉货与丝货产区。江南地区有52个棉货专业市镇,25个丝货专业市镇,13个米粮专业市镇。这些市镇都分布在太湖附近及长江三角洲一带。只有一个镇——南汇县周浦镇,既属棉货专业又属米粮专业。换言之,其他的89个市镇都只专业一项主要产品。
——摘编自刘翠溶《明清时期长江下游地区都市化之发展与人口特征》
材料三 下图是晚清时期上海城市一隅。原图中有这样的文字介绍:“江海北关(注:专司外洋各国商务)设在沪北英租界黄浦滩上,规模宏敞,轮奐聿新。近日新造钟塔一座,矹立 中央,高耸霄汉,并向外洋购运大钟安设其上……夜间则燃点电气灯,照耀如昼。”
(1)概述材料一表格反映的县城数量及分布的变化,阐释导致变化的历史原因。
(2)依据材料二分析明清时期长江下游地区市镇化的原因和特点。(7分)
(3)依据材料三描述晚清时期上海城市风貌。对此你有何认识?(7分)
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反腐,是历届两会的热点,今年更是百姓关注的焦点。过去一年,中央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省部级高官接连落马,同时,反“四风”成效显著,公款吃喝、送礼等群众“身边的老虎、苍蝇”无处藏身。实实在在的变化,让百姓看到中央反腐的决心。2014年,如何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斗争引向深入,还会有哪些“大老虎”被揪出,如何真正用制度管住权力,如何将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人们无比期待。
材料二“新政”开始时,罗斯福的心目中并没有一幅清晰的蓝图…而运用政府的权力对经济进行干预。至于干预的范围有多大,….他并非成竹在胸,而是在实行中逐步摸索。……“新政”还遭到来自国内右翼分子的挑战。…..一批对“新政”不满的大亨们及保守的民主党人,成立了“美国自由同盟”,其目标是阻止“新政”向左转。
材料三王安石确是个有雄才大略的人,然而他的变法却遭到了一大群人的反对。他坚信只要动机是好的,并坚持不懈,就会有个好结果。因此他推崇“三不”主义:“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可守。”他甚至扬言:“当世人不知我,后世人当谢我!”正因有此信念,所以王安石信心百倍,理直气壮,无所畏惧,甚至独断专行不计后果。不管怎么说,改革确实是要付出代价的,其中就包括改革者自己的身家性命,也包括他们的生前名誉,身后是非。
材料四但我们可以看清的是,不要以为贪官污吏害怕改革。不,他们不害怕改革,也不害怕不改革,只害怕什么事情都没有,什么事情都不做,无为而治。如果无为而治,他们就没有理由也没有办法捞钱了。相反,只要朝廷有动作,他们就有办法,倒不在乎这动作是改革还是别的什么。比方说,朝廷要征兵,他们就收征兵费;要办学,他们就收办学费;要剿匪,他们就收剿匪费。反正只要上面一声令下,他们就趁机雁过拔毛!这是自古沿袭下来的弊病,亦可能延续更久吧。
(1)依据上述材料分析新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罗斯福新政、王安石变法的不同点。
(2)依据材料二、三分析罗斯福新政与王安石变法受到攻击的原因。应该如何看待这些反对的现象。
(3)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材料四的内容。依据上述材料说明这三次改革给了我们哪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