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以下观念与之相去甚远的是( )
A.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 |
C.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
D.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
苏联音乐家普罗科菲耶夫在论苏联的改革时指出“我们国家的经济结构相当沉重,机器制造业和国防综合体占整个生产规模的75%,而日用消费品占25%”。材料中描述的苏联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
A.以工业化为主导 | B.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 |
C.农业经济基础薄弱 | D.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
该图是我国某地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表,图中的城乡差距最小年的出现是因为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建立 |
B.实行从沿海到内地的开放格局的确立 |
C.农村改革已全面展开,城市改革刚刚起步 |
D.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
《19世纪西欧主要国家与中国农村和城市人口统计表》
国家 |
总人口(单位:万人) |
农村人口百分比 |
城市人口百分比 |
英国 |
约1800 |
48% |
52% |
法国 |
约3600 |
75% |
25% |
中国 |
约43200 |
89% |
11% |
此表说明的本质问题是
A.中国城市化开始起步B.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
C.西方侵略延缓了城市化D.东西方城市化差距大
对该图反映的世界殖民地占全球陆地(南极洲除外)面积的比例(%)变化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第①段进行殖民扩张的是西班牙、葡萄牙 |
B.第②段加紧殖民扩张的是荷兰、英国、美国等国 |
C.第③段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是英国 |
D.第④段说明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把殖民扩张推向顶峰 |
《沈氏农书》中记载:“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这段话反应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
A.与农业相结合 | B.生产方式落后 |
C.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 | D.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