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正德《松江府志》记载:松江“俗务纺织,不止乡落,虽城中亦然,里媼(年老的妇女)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明旦复抱纱以出,无顷刻闲,织者率日成一匹,有通宵不寐者。田家收获,输官偿息外,未卒岁,室庐已空,其衣食全赖此。”材料反映了
A.小农经济走向衰落 |
B.私营手工业居主导地位 |
C.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
D.家庭手工业面向市场 |
下图漫画描绘了一个全身穿着中国货的外国人叫嚣着抵制中国货。对此认识是正确的是
A.西方国家借人权等对中国指手画脚 |
B.中国经济发展面临不利的国际环境 |
C.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出口增加 |
D.经济全球化导致贸易纠纷增多 |
《浅析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与交融》一文指出:“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吸收完全取决于中国文化的魅力和西方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文化在暴力冲撞下被迫吸收西方近代文化,不得不进行痛苦的转型与嬗变。”这说明()
A.中国的近代文明对西方具有吸引力 |
B.文化的自身魅力决定其传播的程度 |
C.文明的交融和汲取具有明显的差异 |
D.中西文化交融和汲取的过程较相似 |
牛顿在其《原理》序言中阐述了他探讨自然现象的方法:“从运动现象来研究自然力,而后从这些力去论证其他现象。”自《原理》问世300以来,我们已经见证了牛顿研究方法的罕见的成功。这说明牛顿的方法与理论
A.可适用于解释和预见部分自然现象 |
B.体现出实验与数学计算结合的特征 |
C.在实践中被证明它的实际价值有限 |
D.足以解释自然界中的各种物理现象 |
下图是1985年拍摄于云南的照片《集市上的缝纫摊》。解读合理的是
A.东部和中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
B.人力缝纫机成为家庭最重要财产 |
C.服装等生活必需品实行配额供应 |
D.个体经营与市场经济的逐步兴起 |
在1896年至1911年间,中国新建铁路9002余公里,增长迅速,其资本构成见下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中国交通运输体现了半殖民地特征
②清政府重视铁路交通事业
③外国资本投资交通运输是一种资本输出形式
④民间资本投资铁路的没有任何限制
A.①② | B.①②③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