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学习小组正在探究蚯蚓的运动方式,下面是他们的实验步骤:
第一,先把蚯蚓放在硬纸板上,观察它的运动,并记录它在2分钟内前进的距离。
第二,把蚯蚓放在一块玻璃板上,观察它的运动,并记录它在2分钟内前进的距离。
第三,用手摸一摸蚯蚓的身体表面,观察它的体表。再观察蚯蚓横切面示意图中体壁上的肌肉。
假如你是这个小组的发言人,请你说明下列问题:
(1)蚯蚓的身体细长,前端有口,后端有无肛门?(填“有”或“无”)
(2)通过什么判断蚯蚓的前后端?(填结构)
(3)蚯蚓的运动方式是什么?
(4)蚯蚓在硬纸板上爬得快,还是在玻璃板上爬得快? (填“硬纸板”或“玻璃板”)
(5)用手摸蚯蚓的体表有湿润的感觉,证明体表有粘液,所以实验中,我们要用浸水的湿棉布轻擦蚯蚓的体表,这有利于有利于蚯蚓
(6)通过探究,你知道了蚯蚓是依靠什么运动的?(填它的运动器官)
(7)蚯蚓以植物的枯叶和其他有机物为食。它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的角色是
(8)蚯蚓是属于脊椎动物还是无脊椎动物?
下图为一银边天竺葵叶片,根据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1)、叶片在酒精中_________加热后,其绿色部分变成___________色。
(2)、在叶片脱色过程中,酒精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加碘液处理后发现B处变蓝色,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_____________;因为此物质有一特性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A、C两处均不变色,其原因分别是: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A、C不能形成对照实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如图放置好后,光照2-3小时。取下叶片A和B,去掉叶片中的叶绿素,然后用碘液分别进行检验。
(1)该试验设计探究的问题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__________________作原料。
(2)实验中,A对B起_________作用。
(3)25%的氢氧化钠溶液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4)用碘液分别检验后,不能变蓝的叶片是_________,说明它没有进行
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做了“探究玉米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实验:在甲、乙、丙、丁四个烧杯中分别放等量的棉花,再将相同数量的玉米种子放在上面,在不同条件下进行培养。数日后记录发芽情况如下:
| 装置 |
种子所处的环境 |
实验结果 |
| 甲 |
干燥的棉花,置于25℃的橱柜里 |
种子不萌发 |
| 乙 |
潮湿的棉花,置于25℃的橱柜里 |
种子萌发 |
| 丙 |
潮湿的棉花,置于4℃的冰箱冷藏室里 |
种子不萌发 |
| 丁 |
棉花和种子完全浸没在水中,置于25℃的橱柜里 |
种子不萌发 |
(1)本实验中,乙装置在实验中起__ ___作用。
(2)实验甲和乙形成对照实验,其中变量是_ ____。
(3)实验设计中,甲和丙能不能形成一组对照实验?__ __。
(4)本实验中共有几组对照实验?__ __。
(5)本实验可以得出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
如图A、B两试管各装入2毫升淀粉糊,再分别向A、B试管加入等量的唾液和水,然后用玻璃棒搅拌,使其充分混合,据图回答问题:
(1)此实验探究的问题是淀粉的消化与 是否有关.
(2)为了更好地观察实验现象,需要将试管放在 度水中进行水浴加热10分钟.
(3)此实验的变量是 .
(4)实验最后分别向两个试管滴加碘液,试管A内的物质不会变成 色.
(5)通过此实验可以推断淀粉在人体消化道内初始消化的部位是 .
黄粉虫,又名面包虫,原是粮仓中常见的害虫. 幼虫表面呈金黄色,喜群集,常常聚集在粮堆中或其它食料的下方.如果往饲养黄粉虫的容器里放一片面包,它们会聚集在面包片下面吃面包,如果把面包片翻过来,暴露在明处的黄粉虫会很快爬到面包片的下面.冬冬同学学习了“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后,决定选择黄粉虫作为实验材料开展探究.
(1)如图是冬冬设计的关于“探究非生物因素对黄粉虫生活的影响”的实验装置,此实验装置探究的是哪种环境因素对黄粉虫生活的影响 .
A.温度 B.光
C.麦麸D.风力
(2)该实验控制的变量是 .
(3)若全班有10个小组开展探究,应取10组数据的 值作为得出结论的依据.
(4)预期实验结果:黄粉虫会趋向于哪一种环境
A.明亮 B.阴暗
(5)判断:黄粉虫是一种良好的饲料,实验完毕后直接杀死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