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要求填空:
(1)小苏打是某种治疗胃酸过多的胃药的主要成分,请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2)金属钠在氧气中充分燃烧,将所得产物投入水中,产物和迅速发生反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向所得溶液中加入FeSO4溶液,看到的现象是: ,此过程中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金属钙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与氢气化合生成CaH2(白色固体)。将该白色固体加入滴有酚酞的蒸馏水中,可以观察到有气泡生成,溶液变红。请根据以上事实书写CaH2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本题共8分)右图是医院病人输液使用的一瓶质量分数为25%的葡萄糖(C6H12O6)注射液标签,请认真观察标签所列内容后填写:
(1)该葡萄糖注射液属于分散系中的(从“溶液”、
“胶体”、“浊液”中选择)。
(2)葡萄糖的摩尔质量为。
(3)已知该葡萄糖注射液的密度是1g/mL,其物质的量浓度为
(列式计算)。
(本题共12分)下表四组物质中,每组均有4个备选项,其中有1个选项与另外3个选项属于不同的分类,请把该选项的序号挑选出来,并说明你的挑选依据,分别填入下表相应空格内。
| 组别 |
备选项 |
不同分类选项 |
挑选依据 |
| (1) |
A.CO B.CO2 C.SO2 D.P2O5 |
||
| (2) |
A. 食盐水B.浑浊的河水 C. 带有飘尘的空气 D. 二氧化碳气体 |
||
| (3) |
A.CaO B.SO2 C.Na2OD. CuO |
||
(4) |
A. H2SO4B. H2CO3 C.NaH2PO4D. HNO3 |
甲、乙两同学拟用实验确定某酸HA是弱电解质。他们的方案分别是:
甲:①称取一定质量的HA配制0.1 mol/L的溶液100 mL;
②用pH试纸测出该溶液的pH,即可证明HA是弱电解质。
乙:①用已知物质的量浓度的HA溶液、盐酸,分别配制pH=1的两种酸溶液各100 mL;
②分别取这两种溶液各10 mL,加水稀释为100 mL;
③各取相同体积的两种稀释液装入两个试管,同时加入纯度相同的锌粒,观察现象,即可证明HA是弱电解质。
(1)在两个方案的第①步中,都要用到的定量仪器是。
(2)甲方案中,说明HA是弱电质的理由是测得溶液的pH1(选填“>”、“<”或“=”)。简
要说明pH试纸的使用方法:。
(3)乙方
案
中,说明HA是弱电解质的现象是
。
(4)请你再提出一个合理而比较容易进行的方案(药品可任取),并作简明扼要表述:
。
11分)下图所示装置中,甲、乙、丙三个烧杯依次分别盛放109g5.51%的NaOH溶液、足量的CuSO4溶液和200g10.00%的K2SO4溶液.电极均为石墨电极。
接通电源,经过一段时间后,测得丙中K2SO4浓度为10.47%,乙中c电极质量增加。据此回答问题:
(1)电极b上发生的电极反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电极b上生成的气体在标状况下的体积为__________________,此时甲烧杯中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设溶液的密度为1g/cm3)_______________。
(3)电极c的质量变化是___________g,欲使电解后乙中的电解液恢复到起
始状态,应该向溶液中加入适量的___________(填字母编号)。
| A.Cu(OH)2 | B.Cu2O | C.CuCO3 | D. Cu2(OH)2CO3 |
(4)其他条件不变,如果把乙装置改为电解精炼铜,则c电极的材料为___________,d电极的材料为 _____________。
北京奥运会“祥云”火炬燃料是丙烷(C3H8),亚特兰大奥运会火炬燃料是丙烯(C3H6)。
(1)丙烷脱氢可得丙烯。
已知:C3H8(g) ===CH4(g)+HC
CH(g)+H2(g)△H1="156.6" kJ/mol
CH3CH
CH2(g) ="==" CH4(g)+HC
CH(g )△H2
="32.4" kJ/mol
则
相同条件下,反应C3H
8(g) ===CH3CH
CH2(g)+H2(g)的△H=kJ/mol。
(2)以丙烷为燃料制作新型燃料电池,电池的正极通入O2和CO2,负极通入丙烷,电解质是熔融碳酸盐。电池总反应方程式为;放电时CO32-移向电池的(填“正”或“负”)极。
(3)碳氢化合物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常温常压下,空气中的CO2溶于水,达到平衡时,溶液的pH=5.60,c(H2CO3)=1.5×10-5 mol/L。若忽略水的电离及H2CO3的第二级电离,则H2CO3
HCO3-+H+的平衡常数K1=。(已知10-5.6
0=2.5×10-6)
(4)常温下,0.1 mol/L
NaHCO3溶液的pH大于8,则溶液中c(H2CO3)c(CO32-)(填“>”、“=”或“<”),原因是
(用离子方程式和必要的文字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