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空
船长哈尔威______在舰桥上, 也没有做, 也没有说,随着轮船一起 。人们透过 ,凝视着
大海。
哈尔威船长一生都要求 , 。面对死亡,
的权利。
(1)据课文内容填空。
(2)这里把哈尔威船长沉入大海时的形象比作 ,这表现了他 、 、 的品质,也让人们永远记住了他。
(3)我还能用这样的成语来表现他的高贵品质: 、 、 。
(4)我知道的“做人之道”有: 、 、 、 、
、
(5)我想对哈尔威船长说:
课外阅读
一只乌鸦口渴了,飞出树林找水喝,在村口遇到了猴子,猴子告诉它:“村子里有口井。”
猴子走了,乌鸦找到了那口井,就把小石子一颗颗衔到井里,可是衔了很久,还不见水升上来。
这时候猴子到井边来打水,看见乌鸦用这种办法喝水,哈哈大笑说:“你用这种办法喝瓶子里的水是可以的,喝井里的水就不行了。”
说完,猴子很快打了一桶水,请乌鸦喝了个够。全文共 个自然段。
在乌鸦用原来方法喝水的句子上画上“ ”。
乌鸦用原来的方法喝水为什么不行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 ]
A.用衔石子的办法喝井里的水是不行的。
B.猴子乐于助人。
C.遇事要动脑筋,想办法,具体的事情具体对待,不能生搬硬套。通过猴子的帮助,乌鸦喝到水了,它会对猴子说些什么?想一想写下来。
课内阅读
台湾岛是姐姐,住在东海上。海南岛是妹妹,住在南海上。台湾岛上有美丽的阿里山,海南岛上有壮丽的五指山。台湾岛上的甘蔗又脆又甜,海南岛上的椰子又甜又香。这段话有 句话。
是住在东海上的 ; 是住在南海上的 。
在括号了填上合适的词。
()阿里山()五指山
()甘蔗()椰子
课外阅读
《儿子的鱼》
我环顾周围的钓鱼者,一对父子引起我的注意。他们在自己的水域一声不响地钓鱼。父亲抓住、接着又放走了两条足以让我欢呼雀跃的大鱼。儿子大概14岁左右,穿着高筒橡胶防水靴站在寒冷的河水里。两次有鱼咬钩,但又都挣扎着逃脱了。突然,男孩的鱼竿猛地一沉,差一点儿把他整个人拖倒了,卷线轴飞快地转动,一瞬间鱼线被拉出很远。
看到那鱼跳出水面时,我吃惊得合不拢嘴。“他钓到了一只王鲑,个头不小。”伙伴保罗悄声对我说,“相当罕见的品种。”
男孩冷静地和鱼进行着拉锯战,但是强大的水流加上大鱼有力的挣扎,使孩子渐渐被拉到布满漩涡的下游深水区的边缘。我知道,一旦鲑鱼到达深水区就可以轻而易举地逃脱了。(A)孩子的父亲虽然早把自己的钓竿插在一旁,但一言不发,只是站在原地关注着儿子的一举一动。
一次、两次、三次,男孩试着收线,但每次鱼线都在最后关头猛地向下游蹿去,鲑鱼显然在尽全力向深水区靠拢。15分钟过去了,孩子开始支持不住了,即使站在远处,我也可以看到他发抖的双臂正使出最后的力气奋力抓紧鱼竿。冰冷的河水马上就要漫过高筒防水靴的边缘,王鲑离深水区越来越近了,鱼竿不停地左右扭动。突然,孩子不见了!
一秒钟后,孩子从河里冒出头来,冻得发紫的双手仍然紧紧抓住鱼竿不放。他用力甩掉脸上的水,一声不吭又开始收线。保罗抓住鱼网向那孩子走去。
(B)“不要!”男孩的父亲对保罗说,“不要帮他。如果他需要我们的帮助,他会要求的。”
保罗点点头,站在河岸上,手里拿着鱼网。
不远的河对岸是一片茂密的灌木丛,树丛的一半淹没在水中。这时候鲑鱼突然改变方向,径直蹿入那片灌木丛里。我们都听到鱼线崩断时刺耳的响声。然而,说时迟那时快,男孩往前一扑,紧跟着鲑鱼钻进了稠密的灌木丛。
我们三个大人都呆住了。(C)男孩的父亲高声叫着儿子的名字,但他的声音被淹没在河水的怒吼中。保罗涉水到达对岸,示意我们鲑鱼被逮住了。他把枯树枝拨向一边,男孩抱着来之不易的鲑鱼从树丛里倒着退出来,努力保持着平衡。
他瘦小的身体由于寒冷和兴奋而战栗不已,双臂和前胸之间紧紧地夹着一只大约14公斤重的王鲑。他走几步停一下,掌握平衡后再往回走几步。就这样走走停停,孩子终于缓慢但安全地回到岸边。(D)男孩的父亲递给儿子一截绳子,等他把鱼绑结实后,弯腰把儿子抱上岸。男孩躺在泥地上大口喘着气,但目光一刻也没有离开自己的战利品。保罗随身带着便携秤,出于好奇,他问孩子的父亲是否可以让他称称鲑鱼到底有多重。男孩的父亲毫不犹豫地说:“请问我儿子吧,这是他的鱼!”整体感悟: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手法,叙述了“儿子”捕鱼的故事,细读全文,在下面的方框里把“儿子”捕鱼的过程补充完整。
拉锯战→ →与鱼周旋→ →品析语言:在“儿子”与鲑鱼搏斗的过程中,文章对父亲进行了多次精彩描写,请从文章A、B、C、D四处中任选一处,并结合语境作点赏析。
问题探究:
①小说以“儿子的鱼”为标题有什么含义?
②你认为小说中的儿子是怎样的一位男孩?
课内阅读。
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
①欲取蝉()
②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
③黄雀延颈()下列句子中的“其”各指代什么?
①园中有树,其上有蝉()
②不知螳螂在其后也()
③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④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出自本文的成语是什么?有何比喻义?
这个故事能给我们哪些启示?
课外阅读
不动笔墨不读书
禹强读小学的时候,最怕写文章,费了好大劲,写出来的作文,老师总是说内容(空洞、空虚),词汇(空乏、贫乏),她心里非常(焦急、着急)。
她的爷爷徐特立知道以后,对她说:“禹强,要想写好文章,就要多读多写。多读,就要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这样既可以扩大知识面,增长见识,又可以学习别人写文章的经验。多写,就是要练习自己的笔头,肯于(克、刻)苦实践。于是,禹强就下工夫多读。 是报纸、杂志、小说, 是短篇、中篇、长篇,只要能找到的, 拿来读。可是,提起笔来写作文,进步却不大。徐老看到孙女这种学习方法,摇着头对她说:“你读书的方法不对,读书应该慢慢地读,一边读,一边动脑筋想一想:这本书讲了哪些道理,是怎样讲清楚这些道理的;书上有哪些好的语言、好的描写,也要想一想。严格地说:有些好的段落,光读光想还不够,你们小孩子要能够背诵才行。另外,还要养成记读书笔记的习惯,可以做摘抄,记提要,也要写心得,记体会,这就是我常说的不动笔墨不读书。”
从那以后,禹强看书的时候,身边总带着一支笔和一个笔记本,一边想一边记。而且,又勤练习写作,不久,她的作文成绩(居然、果然)提高了。读短文,选择()里恰当的字和词。
在“ ”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带点字的意思。
“费了好大劲”的“费”:
“词汇贫乏”的“贫”:用“——”线划出具体说“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语句。
根据徐特立老爷爷的话,我们可以知道,要写好文章必须达到两个条件:()和(),其中()必须要做到“动笔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