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原涉,字巨先。祖父武帝时以豪桀自阳翟徙茂陵。涉父哀帝时为南阳太守。天下殷富大郡二千石死官赋敛送葬皆千万以上妻子通共受之以定产业。时又少行三年丧者。及涉父死,让还南阳赙①送,行丧冢庐三年,由是显名京师。为大司徒史丹举能治剧,为谷口令,时年二十余。谷口闻其名,不言而治。
专以振施贫穷赴人之急为务。人尝置酒请涉,涉入里门,客有道涉所知母病避疾在里宅者,涉即往候。叩门,家哭,涉因入吊,问以丧事。家无所有,涉曰:“但洁扫除沐浴,待涉。”还至主人,对宾客叹息曰:“人亲卧地不收,涉何心乡此!愿撤去酒食。”宾客争问所当得,涉乃侧席而坐,削牍为疏,具记衣被棺木,下至饭含之物,分付诸客。诸客奔走市买,至日昳②皆会。涉亲阅视已,谓主人:“愿受赐矣。”既共饮食,涉独不饱,乃载棺物,从宾客往至丧家,为棺敛劳俫③毕葬。其周急待人如此。
遣奴至市买肉,奴乘涉气与屠争言,斫伤屠者,亡。是时,茂陵守令尹公新视事,涉未谒也,闻之大怒。知涉名豪,欲以示众厉俗,遣两吏胁守涉。至日中,奴不出,吏欲便杀涉去。涉迫窘不知所为。会涉所与期上冢者车数十乘到,皆诸豪也,共说尹公,尹公不听,诸豪则曰:“原巨先奴犯法不得,使肉袒自缚,诣廷门谢罪,于君威已足矣。”尹公许之。涉如言谢,复服遣去。
更始西屏将军申徒建请涉与相见,大重之。故茂陵令尹公坏涉冢舍者为建主簿,涉本不怨也。涉从建所出,尹公故遮拜涉,谓曰:“易世矣,宜勿复相怨!”涉曰:“尹君,何一鱼肉涉也!”涉用是怒,使客刺杀主簿。涉欲亡去,申徒建内恨耻之,阳言:“吾欲与原巨先共镇三辅,岂以一吏易之哉!”宾客通言,令涉自系狱谢,建许之。宾客车数十乘共送涉至狱。建遣兵道徼取涉于车上,送车分散驰,遂斩涉,悬之长安市。
(节选自《汉书·原涉传》)
【注】①赙(fù):送财物助人办丧事。②昳(dié):太阳偏西。③劳俫:劝勉。
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但洁扫除沐浴除:台阶。 |
B.涉何心乡此乡:面对。 |
C.其周急待人如此周:周济。 |
D.欲以示众厉俗厉:勉励。 |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下殷富/大郡二千石死官/赋敛送葬/皆千万以上/妻子通共/受之以定产业/ |
B.天下殷富/大郡二千石/死官赋敛送葬/皆千万以上/妻子通共/受之以定产业/ |
C.天下殷富/大郡二千石/死官赋敛送葬/皆千万以上/妻子通共受之/以定产业/ |
D.天下殷富/大郡二千石死官/赋敛送葬/皆千万以上/妻子通共受之/以定产业/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原涉重视传统,恪守孝道。他父亲去世,他拒绝了南阳郡人送的丧葬费用,依古礼为父亲守丧服孝三年,当时少有守丧三年的,因此在京师有了名气。 |
B.原涉有同情心,能急人之难。他听说朋友母亲生病,当即前去看望,得知病人已去世,家贫无法安葬,便让人置办丧葬用品,使丧事妥善办理。 |
C.原涉因家奴惹祸,招来麻烦。他的家奴买肉时与屠夫发生争吵,砍伤屠夫,致其死亡,茂陵守令尹公因此大为气愤,要拿他治罪,使他处境窘迫。 |
D.原涉因旧怨杀人,终遭杀身之祸。他与申徒建的主簿尹公有旧怨,一怒之下让人杀了尹公,申徒建用欺骗手段同意他自首,却派兵将他逮捕并杀害。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时,茂陵守令尹公新视事,涉未谒也,闻之大怒。
(2)申徒建内恨耻之,阳言:“吾欲与原巨先共镇三辅,岂以一吏易之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
苏 辙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度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薯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是亦皆罢去。独犹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吾。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一百有九,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其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① 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平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愧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乎!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儿,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李太白、杜子美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而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略有删节)
【注】 ①黾勉(mǐn miǎn):努力。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时,辙亦迁海康迁:搬家 |
B.渊明临终,疏告俨等疏:奏章 |
C.性刚才拙,与物多忤忤:感触 |
D.其必有以处之矣处:立身 |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 |
B.独犹喜为诗,精深华妙 |
C.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 |
D.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 |
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引用苏轼的话介绍他追和陶诗的情况,着重谈了他晚年谪居儋耳、深服渊明、并立志学陶的原因。 |
B.苏辙对苏轼的上述情况略加评论,其中说到了苏轼半生为官,频遭屈辱而不知悔,议论中流露出对其兄遭遇的不平之慨。 |
C.苏轼认为陶诗的艺术特点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认为陶渊明为人是“性刚才拙”,自己能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
D.这篇序言引用苏轼的原话来介绍其创作动机等相关情况,这种写法有利于缩短读者与苏轼的距离,让人感到亲切可信。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2)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大难。
(3)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
请用斜线“/ ”给下文画线的句子断句。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阅读《劝学》和《师说》中的选段,完成下面后面题目。
(一)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
(二)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彰:清楚,明白 |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从师的道理 |
C.术业有专攻攻:攻克 | D.于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乃:竟然 |
下列句中划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 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小学而大遗 |
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善假于物也 |
下列对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劝学》选段中用比喻论证论述了要学习更要思考的道理,而《师说》选文中用了对比论证论述了“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现象和原因。 |
B.韩愈在批判士大夫之族不肯从师学习时,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不耻相师作对比,无意中流露出了对底层劳动者的轻视。 |
C.韩愈认为“句读之师”与“传道解惑之师”是有区别的,从师而学则前者“小”而后者“大”。 |
D.荀子认为学习者要“善假于物”,韩愈强调要“从师而学”,从某种意义上讲,“从师而学”也是一种“善假于物”。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贻华亭诸亲友诗序
(明)何良俊
余旅寓留都,故乡诸亲友每有来讯,即讽余南归。尝闻昔人以轩冕为桎梏。夫轩冕者本荣身之具也,然不免于牵曳,由达情任性者视之,其于桎梏等耳。若吴中士,竞营厚产,多者以万计,其次不减数千。故皆受有司绦笼,每一接见病若夏畦,其为桎梏,孰甚于是?
余羁旅贫困,有时绝粮,岂不知故乡尚有旧业可赖,或庶几不至乏绝?然士可杀不可辱,纵令饿死,不犹愈于低头就之乎?且良俊譬若笼中之鸟,今幸已解决,宁可自求更处笼中哉?脱去一笼,复入一笼,此自贻伊戚。他日谁复怜之?谁复念之?又谁复肯解放之耶?
夫建康旧都,其留守大臣暨诸僚,皆与内庭埒,但事简乏权,颇称闲局。士大夫避炎畏逼者辄来就之,并是一时胜流,亦皆怜才下士。见良俊颇工笔札,兼善名理,说剑谈兵,考文辨制,下至词曲亦能知其音调,故常下榻待之。又以良俊失意无聊,不欲责以苛礼。良俊性复疏宕,每至,即抵掌谈笔于其坐。诸公亦无牾也。假令亲友强之南归,不知教何此着此?其能免穷愁勃窣窘死哉?故聊寄傲以毕余年。古人常寄傲泉石,余乃今寄傲于公卿间,此亦一大奇事也。
吾家子晳,史称其明目秀眉,真素通美,博通群书,善于谈论,率到好狎,遨游人间,大言箕踞,公卿皆下之。时驾柴车,恣心所适,致醉而归,时人号为通隐。此即秣陵故事。今日良俊适在秣陵,熟知子晳千年之后,复有一云孙似之耶?辄用韵寄怀,以贻同好。(选自《何翰林集》)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即讽余南归讽:指责 |
B.见良俊颇工笔札工:擅长 |
C.今日良俊适在秣陵适:恰逢 |
D.以贻同好贻:赠送 |
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
A.尝闻昔人以轩冕为桎梏又以良俊失意无聊 |
B.然不免于牵曳即抵掌谈笔于其坐 |
C.其留守大臣暨诸僚其能免穷愁勃窣窘死哉 |
D.他日谁复怜之复有一云孙似之耶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岂不知故乡尚有旧业可赖,或庶几不至乏绝?
(2)士大夫避炎畏逼者辄来就之,并是一时胜流,亦皆怜才下士。请根据文意概括作者的品格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
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为其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① 江陵府掾曹。
元和初,召为国子博士,迁都官员外郎。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俄有不悦愈者,摭其旧事,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荆南节度使裴均馆之颇厚,均子锷凡鄙,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乃呼其字。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请愈为行军司马。淮、蔡平,十二月随度还朝,以功授刑部侍郎,乃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②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常以为自魏、晋已还,为文者多拘偶对,而经诰之指归,迁、雄之气格,不复振起矣。故愈所为文,务反近体,抒意立言,自成一家新语。后学之士,取为师法。当时作者甚众,无以过之,故世称“韩文”焉。
(节选自《旧唐书·韩愈传》)
【注】①量移:唐宋时,被贬边远地区的官员,遇赦酌情移至近处任职。②荣悴:兴衰。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投:投送 |
B.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延:延请 |
C.均子锷凡鄙,近者锷还省父鄙:鄙陋 |
D.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振:传开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养于从父兄/不拘于时,学于余 |
B.执政览其文而怜之/吾从而师之 |
C.以功授刑部侍郎/作《师说》以贻之 |
D.故世称“韩文”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
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能体现韩愈直率、坚正性格特点的一组是 ()
①宫市之弊……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
②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
③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乃呼其字
④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
⑤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
⑥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
A.①③⑥ | B.④⑤⑥ | C.②③④ | D.①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等到考取进士时,把自己的文章在公卿之间投送,曾担任过宰相的郑余庆传布他的名声,他因此很快就出了名。 |
B.韩愈曾上几千字的奏章诉说宫市的弊端,触怒了皇上,皇上就把韩愈贬到边远的阳山做县令,后来才酌情内移到江陵任职。 |
C.政府中管事的人看到韩愈的《进学解》很同情他,因为韩愈有史学才能,委任他做比部郎中、史馆修撰,编写史书。 |
D.本文叙述了他在仕途起伏的经历,称赞了他真诚、直率的品格和他的文学成就,但也写了他高傲自大的性格特点。 |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乃呼其字。
(2)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
(3)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
⑷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 学》
⑸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
⑹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