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图为我国东部平原某地区某日气温随空间位置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图中
A.从时间上看:T1、T2、T3依次为10:00、13:00和15:00 |
B.从空间上看:①②③依次表示耕地、林地和水域 |
C.从水平气流看:①地和③地流向②地 |
D.从垂直气流看;②地下沉,①地和③地上升 |
图中所示时刻,叙述正确的是
A.T1时刻:①地和②地气压差异最大 |
B.T2时刻:②地和③地热力环流最强盛 |
C.T3时刻:②地和③地气温差异最大 |
D.T2时刻:空气质量最差 |
2014年12月26日,世界一次性建设里程最长的兰新高速铁路全线开通运营。下图为兰新高铁线路示意图和局部路段景观图。完成下列各题。高铁沿线防护设施P的主要作用是
A.防噪音 | B.防滑坡 |
C.防风沙 | D.防洪水 |
兰新高铁沿线可以观察到的地理现象是
A.三月茶树吐嫩黄 | B.风力电机迎风飞旋 |
C.沟壑纵横风雨狂 | D.花开四季香飘万里 |
兰新高铁运营后产生的影响是
①人口外迁规模迅速萎缩②缓解兰新铁路货运压力
③缩短运输距离节约时间④加强东、西部经济联系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
读我国部分省区七月平均气温等温线分布图,回答各题。影响图中28℃等温线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①太阳辐射②海陆分布
③地形因素④副热带高压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此时沿图中海岸线分布的28℃等温线自南向北观察到的现象,最可信的是( )
A.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 | B.河流汛期逐渐变长 |
C.降水量越来越大 | D.白昼时间越来越长 |
分析“我国某省级行政区的资料”(下表),根据所学知识,完成各题。
面积(万平方千米) |
118.3 |
||
国境线长 |
4 200多千米 |
||
人口密度 (人/平方千米) |
19(2000年) |
||
7月均温(℃) |
16~26 |
||
年降水量(毫米) |
50~500 |
||
土地利用情况 (平方千米) |
耕地 |
林地 |
草地 |
56 260 |
95 560 |
624 590 |
该省区应是( )
A.黑龙江 | B.内蒙古 |
C.新疆 | D.西藏 |
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今后该省区农业生产发展方向是( )
A.开垦荒地、大力发展粮食生产 |
B.退耕还林还草,重点发展畜牧业 |
C.建成商品棉基地 |
D.扩大林果业发展规模 |
下图为中国径流深度随经度的变化示意图,图中选取的是台湾—江西—四川—青海等省的数据。分析回答各题。图中径流深度随经度变化的规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
A.西北季风的影响 | B.植被的疏密程度 |
C.地表的物质组成 | D.东南季风的影响 |
图中曲线在甲点出现明显转折,反映出此处( )
A.是阶梯分界处,地形抬升作用影响了降水量 |
B.临海,受海洋影响大 |
C.地形平坦,河道弯曲,排水不畅 |
D.土质疏松,下渗能力强 |
2011年11月29~30日,全国农技中心组织31省(市、区)植保站、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和教学单位的专家对2012年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发生趋势进行分析会商,根据会商结果,稻螟虫、小麦条锈病、马铃薯晚疫病和玉米螟等呈偏重发生态势,蝗虫、草地螟和棉铃虫等病虫局部存在高密度发生的可能。据此回答下列问题。我国发生范围最广、危害最严重的小麦病害是( )
A.小麦白粉病 | B.锈病 |
C.枯萎病 | D.赤霉病 |
我国棉花的重大致灾害虫是( )
A.棉红铃虫 | B.棉铃虫 |
C.棉红蜘蛛 | D.棉蚜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