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为四个农业区在同一年度中的粮食作物生产统计表。回答下列问题。
| 农业区 |
甲 |
乙 |
丙 |
丁 |
| 每公顷肥料使用量(公斤) |
108.8 |
53.7 |
250.8 |
191.9 |
| 每公顷收获量(公斤) |
1956 |
977 |
2495 |
3150 |
| 平均每人收获量(吨) |
121.7 |
140.6 |
6.1 |
79.2 |
| 平均每人耕地面积(公顷) |
145.6 |
186.6 |
2.1 |
37.9 |
甲、乙两农业区共同的区位条件及其生产特征是
| A.机械化水平高,集约化经营 | B.劳动力充足,单位面积产量高 |
| C.人少地多,产品商品率高 | D.水旱灾害频繁,水利工程量大 |
四个农业区中最可能位于美国中部平原和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分别是
| A.甲、丙 | B.甲、丁 |
| C.乙、甲 | D.乙、丁 |
该图是某区域等年降水量线图,读图回答17-19题。
图示区域内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是
| A.由东向西逐渐减少 | B.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减少 |
| C.由西向东逐渐减少 | D.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 |
下面四图中,能正确反映图中河流②处月平均流量分配的是

| A.甲 | B.乙 | C.丙 | D.丁 |
沿图中甲乙线,从甲至乙地理事物的变化正确的是
| A.高寒草原、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
| B.地势第一级阶梯、第二级阶梯、第三级阶梯 |
| C.干旱、水土流失、台风 |
| D.青稞、小麦、水稻 |
读我国局部地区简图(图5),回答13-16题。
图示地区进行交通运输建设时,应充分考虑的地质灾害是
①地震②水土流失③冻土
④滑坡⑤泥石流⑥暴雨
| A.①②③ | B.③④⑤ | C.①⑤⑥ | D.①④⑤ |
关于对甲山区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草场面积广阔,畜牧业发达 |
| B.河流水能丰富,航运价值大 |
| C.森林茂密,生物资源丰富 |
| D.山河相间,地势南高北低 |
图示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
| A.交通 | B.劳力 | C.政策 | D.资源 |
下列对玉树地区气候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气候干燥,气温年较差大 | B.太阳辐射强烈,昼夜温差大 |
| C.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 D.终年寒冷,降水较多而均匀 |
该图为我国沿30°N几种地理参数随经度的变化趋势示意图,读图回答11-12题。
图中①、②、③三条曲线代表的地理事物分别是
| A.地势、年太阳辐射量、7月均温 |
| B.地势、7月均温、年太阳辐射量 |
| C.7月均温、年太阳辐射量、地势 |
| D.年太阳辐射量、地势、7月均温 |
制约a、c两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分别是
| A.降水稀少;光照不足 | B.地形崎岖;土壤贫瘠 |
| C.地质灾害多发;丘陵起伏 | D.热量不足;气象灾害多发 |
读我国西气东输二线管道初步走向示意图, 二线工程的天然气主要从国外输入,下列国家或地区最可能成为主要气源地的是
| A.中亚 | B.俄罗斯 | C.西亚 | D.乌克兰 |
图示意某河流入海径流量和输沙量的逐年变化。读图,完成8-9题。
图中信息表明该河流
| A.1950-1969年输沙量与径流量年变化同步 |
| B.1985年之后输沙量和径流量变化趋势相反 |
| C.1950-2005年输沙量的变化率高于径流量的变化率 |
| D.高径流量年份与高输沙量年份逐一对应 |
比较1984年以来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流域内
| A.气候变暖、变干的速度日益加快 |
| B.水土保持和水利工程效益显著 |
| C.地质灾害得到有效控制 |
| D.水资源总量呈流动式下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