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商人频频交结王侯,各诸侯国君也非常重视商人阶层。如郑国国君与商人“世有盟誓”;晋国“绛之富商,能金玉其车,交错其服,能行诸侯之贿。”材料表明各诸侯国君重视与商人阶层关系的主要目的是
A.成就霸业政治的需要 | B.实行宽松商业政策 |
C.改变社会斗富逐利之风 | D.重建官营商业制度 |
北宋苏洵说:“方今天下之田……田非耕者之所有,而有田者不耕也,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己得其半,耕者得其半。”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①租佃经营在北宋已较为普遍②北宋的地租形式主要是实物地租③租地农民向地主交纳收入的一半④佃农成为地主的私人武装
A.①②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 |
下列说法能说明秦汉时期已经出现租佃关系的是
A.“上米贸银,别以下中者抵租” |
B.“田制不立”“不抑兼并” |
C.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曾以“佣耕”为业 |
D.“为田开阡陌封疆” |
下列对地主土地兼并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
B.引起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局势动荡,因而政府往往限制土地的过度集中 |
C.兼并导致政府收入减少,因而政府往往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 |
D.是封建社会的偶然现象,封建统治者通过均田制加以克服 |
据《孟子·滕文公上》记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对这段材料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公田为贵族占有,贵族拥有土地的所有权 |
B.井田制中有公田和私田之分 |
C.私田是劳动者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
D.材料反映的是商周时期的井田制 |
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国有土地所有制 | B.统治者“不抑兼并” |
C.明朝后期的政治腐败 | D.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