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如其心圣人之心,行圣人之行,以孝悌忠信为德,以尊主庇民为政,虽朝运汽机,夕驰铁路,无害为圣人之徒也。
──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二 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轮、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艰难勉强地跟着走),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以足恃欤?
──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
材料三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材料四 吾人对于俄罗斯今日之事变,惟有翘首以迎其世界新文明之曙光,倾耳以迎其建于自由、人道上之新俄罗斯之消息,而求所以适应此世界的新潮流,勿徒以其目前一时之乱象遂遽为之抱悲观也。
──李大钊《法俄革命之比较》
请回答:
(1)根据据材料一、二,概括洋务派与早期维新派的“体”“用”观的不同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历史内涵,结合其内涵说明前期新文化运动实质。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文化运动发展的特点。
(4)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思想发展历程的基本特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三角贸易示意图。
材料二:19世纪后期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
材料三:1914资本主义列强瓜分世界领土
材料四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列宁选集》卷四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经过。
(2)从材料一到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资本主义殖民侵略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4)材料三中列宁的初衷与现实为什么会发生矛盾?苏俄是怎样解决这一矛盾的?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春秋战国至唐代,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设有市师、肆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一一韩国磐《中国古代的市和市井市肆》
材料二
有人说,欣赏《清明上河图》“恍然如入汴京(东京) ,置身流水游龙间,但少尘土扑面耳”。
一一《石渠宝笈三篇》
材料三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有的多达数万人。
一一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四 中国早期民族企业,见下表:
地 点 |
创办人 |
企 业 名 称 |
上海 |
方举赞 |
发昌机器厂 |
南海 |
陈启源 |
继昌隆缫丝厂 |
天津 |
朱其昂 |
贻来牟机器磨坊 |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至隋唐时期“市”的特点。(3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的“市”与前代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 (4分)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呈现了哪些新特点? (5分)
(4)材料四中民族企业与明代“机房”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其分布地点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并结合有关背景归纳导致这些特征产生的主要历史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图1图2
材料二 1992年是哥伦布航行到美洲500周年,许多国家纷纷举行纪念活动,但也引起了美洲印第安人后裔强烈不满。他们打出的一条标语上写着:“你们庆祝的是我们的灾难”。
材料三 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在三百年前,也就是17世纪的时候,却是整个世界的经济中心和最富庶的地区。一个仅有150万人口的小国,将自己的势力几乎延伸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被马克思称为当时的“海上第一强国”。
——纪录片《大国崛起·小国大业》解说词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图二与图一相比,欧亚商路交通有何变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全面评价哥伦布航行到美洲的历史影响。
(3)文中所说的“海上第一强国”是指哪个国家?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它成为“海上第一强国”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从……能事本而禁末者,富…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作为首善之区的汴京, 到周显德年间,“华夷辐辏,水陆会通,时向隆平,日增繁盛”,“加以坊市之中,邸店有限,工商外至,络绎无穷”,…….宋真宗咸平五年,曾因“京师衢巷狭隘”,加以开广,使“衢巷广袤,及禁鼓昏晓,皆复长安旧制。”……按照原来的坊市制度,“京师街衢,置鼓于小楼上,以警昏晓”,可到宋神宗年间,已是“二纪以来,不闻金鼓之声”。
南宋前期的鄂州(武昌),在城外建起了南市,“沿江数万家,闾閈甚盛,列肆如栉,酒坊楼栏尤壮丽,外郡未见其比,盖川广荆襄淮浙贸迁之会,货物之至者无不售”。
——摘自邓广铭《宋代经济史》(有删减)
材料三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 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l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四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1/3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跨……这真是任何诗人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马克思
请回答:
材料一的“末”、“本”分别指的是什么?(2分)反映的经济主张是什么?(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商业的发展有哪些具体表现,并说明其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4)根据所学指出,清帝国“隔绝于世”在经济政策上的主要表现是什么,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有何后果。
(18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卢商)早孤,家窭(jù,贫寒)困,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萃,皆中。由校书郎佐宣歙、西川幕府。入朝,累十余迁,至大理卿。……擢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摘自《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七
材料二(雅典)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以后让位于由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这九个执政官是主要执政官,全部属于贵族。……后来朝愈益民主化的方向发展。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出一个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自由化。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梭伦寻求善世的真理。他相信,违背公正必然要扰乱公众的生活。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于是,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
——摘自【加】哈罗德·伊尼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反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对当时社会政治有何影响?
(2)怎样理解材料二中“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并分析其进步作用。
(3)基于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两种政治制度变化作用的看法。(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