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条约》签订后,由于不了解国际惯例,中国进出口实行同一税率。之后,清政府在改订关税税率的谈判中,坚持要求“进口税重,出口税轻”。直到1902年,中外商约谈判,进口税由5%增至12.5%。对材料的正确解读是( )
A.清政府降低出口税是为抵制外资侵略 |
B.进出口实行同一税率属于国际惯例 |
C.清政府提高进口税是为保护民族工业 |
D.改订税率后清政府掌握关税主动权 |
“劳动者把他们自己分成什么宁波帮、广东帮、江北帮等等是不行的。这是把自己分裂的办法,怎样能拿着这种团体来和资本家奋斗呢?我们只有把一个产业底下的劳动者不分地域、不分男女老少,都组织起来做成一个产业组合”。这种主张可能出现在
A.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 | B.土地革命时期 |
C.抗日战争时期 | D.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
“千余名为求官而来的‘三分钟慷慨派’(史学家胡绳语),在已成定局的悲剧面前,以‘成事不说’为由纷纷散去。但是,他们共同签名的激扬文字却流传甚广,以致成为一场‘现代化运动的先声”。其中“三分钟慷慨派”对后来的那场“现代化”运动的主要贡献是
A.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
B.把思想宣传转化成了爱国实践 |
C.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
D.起到了思想启蒙的重要作用 |
粱启超在评价清代学术时说:“(清代学术)实取前此二千余年之学术,倒卷而缫演之。如剥春笋,愈剥而愈近里”。从这观点中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清代创立了许多新的思想 |
B.清代形成了许多重要的哲学学派 |
C.清代学者对丰富的中华文化遗产重新作了评估和整理 |
D.清代学术是对传统文化的颠覆性创新 |
中央电视台在《探索·发现》栏目中曾播出“徽商之儒商”节目。节目中说“徽商一个鲜明的特点是‘贾而好儒’,‘贾儒结合’。……清乾隆、嘉庆时期,徽商经营达到极盛,然而从清道光、咸丰时期至清末民初,徽商渐趋衰落”。由此可以推断,徽商的“贾儒结合”实质是
A.近代商业和传统文化的结合 |
B.传统文化与近代经济的结合 |
C.旧式商贾与封建权势的结合 |
D.传统商业和外国资本主义的结合 |
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有许多关于农业的叙述。《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这些材料反映出中国古代农业的共性是
A.根据时节来安排农业生产 | B.注重因地制宜 |
C.尊重自然规律 | D.精耕细作 |